基于规范激活理论的中学生接受“双碳”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学生是接受“双碳”教育的主体,探究其主动学习“双碳”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规范行动理论,对河南省4所高级中学367份学生问卷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人规范正向影响参与意愿且显著性最高;性别对高中生接受“双碳”教育的影响不显著;学生户籍与学习成绩对接受“双碳”教育的影响显著;责任归属对整个模型的中心度最高,强化学生的责任归属会对模型中的其他变量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个人规范、户籍、学习成绩在高中生接受“双碳”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责任归属的强化对于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具有核心意义。建议加强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提升高中生环境责任意识以及重视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推进高中地理“双碳”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双碳”教育;地理教学;规范激活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
一、引言
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气候挑战,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一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尤为重要,通过高中地理教育培养具有低碳生活理念的新时代青年,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同时,“双碳”教育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紧密联系,其不仅有助于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还对提高教学育人效果有重要作用。“双碳”教育指在中国绿色发展模式下,教育理念与“双碳”目标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形式[1]。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双碳”教育主要蕴含于气候变化教育(ClimateChangeEducation,CCE)中,以实证研究为主[2];国内对于“双碳”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及跨学科教学。如李平卫等人对“双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3];吴孟宇等人从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方面梳理了教材并设计主题教学[4]。目前,关于“双碳”教育的实证研究仍依托于环境教育,如缪圣构建了环境素养框架,分析了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影响因素[5];史海霞剖析了环境教育和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碳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6]。鉴于规范激活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学校体育、健康行为和青少年品德教育方面,本文尝试基于行动规范理论(NormActivationModel,NAM)构建高中生接受“双碳”教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因果关系检验法(Dematel)探究各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及原因度,分析其接受“双碳”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高中地理开展“双碳”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学生是接受“双碳”教育的主体,其主动学习“双碳”知识的意愿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果。因此,本文参考规范激活理论框架[7],借鉴同质性研究,通过设计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中生接受“双碳”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8],为中学开展“双碳”教育提供一定依据与参考。
1.规范激活理论框架
该理论框架用于恰当解释个体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以及产生的利他义务,包含4个步骤:①学生作为个体意识到需要采取积极行动;②学生主动构建学习知识的新义务;③学生预估采取行动将要付出的代价,代价的高低决定其是否产生倒退防御行为;④学生采取主动接受“双碳”教育的行动。该理论认为个人能否产生利他行为具有个体异质性,有赖于个人规范(PersonalNorms,PN)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最终反映到参与意愿(In-Tention,INT)上。个人规范是道德义务以及内化的社会规范,其激活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结果意识(AwarenessofConsequences,AC)和责任归属(AttributionofResponsibility,AR)。规范激活理论框架与详细步骤如图1所示。
在本模型中,结果意识(AC)指高中生对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如对资源枯竭、海洋酸化、旱涝、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的感知;责任归属(AR)指高中生对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和参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具有责任感;个人规范(PN)指高中生在道德层面认为其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排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参与意愿(INT)指高中生愿意主动接受“双碳”教育,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等行动的程度;责任归属与结果意识作为核心变量对个人规范的激活产生正向影响,结果意识通过对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感知来提高个人责任感[9]。高中生意识到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并认为其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排放,他们接受“双碳”教育的意愿就较为强烈。由于规范激活理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该模型接受任何有助于提高解释力的扩展。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结果意识对于责任归属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责任归属对于个人规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结果意识对于个人规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个人规范对于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量表设计与数据来源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