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设施畜牧 工厂化养鸡疫病智能防控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540.2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02万字
文档摘要

《设施畜牧工厂化养鸡疫病智能防控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和《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团体

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现代农业、数字乡村、智能化粮库等现状及发展需求,经研究,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简称:中基会)提出设施农业系列标准立项计划并予以立项。本标准为系列

标准的《设施畜牧工厂化养鸡疫病智能防控技术要求》,计划编号为:P2024—010。

本标准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为牵头单位的起草小组组织起草。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1.立项标准项目的提出背景

家禽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支柱产业,在保障居民优质蛋白供给、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根据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报告数据,2024年我国专用肉鸡出栏量达148.42亿只。联合国粮农

组织数据显示,我国鸡蛋年产量近3000万吨,占全球总量36%,稳居世界首位。在产业升级进程中,我

国的养鸡模式由粗放式、散养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养殖模式的转变虽显著提升了生产效

率,但高密度饲养模式导致疫病风险指数级上升,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病传播风险同

步加剧,呈现“老病新发、多病共存”的复杂态势。我国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每年

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殖产业深度融合,智能传感器、环境调

控系统、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实现规模化应用,通过实时监测鸡群生理指标、行为特征和环境数据

等,分析预警疾病风险,构建从早期预警到精准防控的技术体系,推动养殖业从“被动治疗”向“主动

防治”跃升,保障鸡只健康、避免经济损失。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指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2024

年《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进一步将个体体征监测管理、环境精准调控、自动巡检

消杀、疾病智能诊断等技术装备等列为智慧牧场的建设重点;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

(2023—2030年)》明确提出在封闭式蛋鸡、肉鸡圈舍配备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设备。因此,智能技

术与装备的应用为规模化养鸡的疫病防控开辟了新路径。

2.目前没有此份标准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智能技术装备落地难:由于缺乏规范化技术指导,养殖场难以将疫病智能诊断、异常行为识别、

智能消毒免疫等新技术装备与实际生产流程深度融合,导致工厂化养鸡疫病智能防控技术难以落地应

用;

2)智能化技术水平不高:由于环境控制、健康预警、智能巡检等智能技术应用环节缺乏统一技术要

1

求,导致环境控制精度、疾病预警准确率、应急响应效率等因场而异,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生物安全体系缺失:政策强调的自动巡检消杀等智能技术应用缺乏规范化的技术要求,导致生物

安全防护措施流于形式。

3.标准发布后主要的使用方和预期效益。

本标准发布后的主要使用方是规模化养鸡企业。本标准既是响应国家政策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

择,也是解决行业痛点、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契合国家现代设施畜牧业和智慧养殖的建设需求,

其目的在于对设施畜牧中工厂化养鸡的环境智能调控、智能巡检、健康预警分析、疫病智能诊断、智能

消毒免疫等疫病智能防控技术应用进行规范,推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等新技术的产业应用,

帮助鸡养殖企业构建从早期预警到精准防控的技术体系,推动养殖业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治”跃

升,减少疫病风险,保障鸡只健康,避免经济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重提升。

标准的制定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为规模化养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共同探索疫病智能防控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南,推动产学

研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

2)为规模化养鸡企业构建环境智能调控、疫病预警诊断等全链条防控体系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赋

能企业智能化转型,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3)为政府部门制定智慧养殖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与实施框架,促进产业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

(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