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安全防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2
4
5
1
3
6
极端天气基本认知
个人防护装备配置
预警系统应用规范
应急响应处置流程
不同场所防范措施
长期防范能力建设
01
极端天气基本认知
主要灾害类型划分
主要灾害类型划分
水旱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包括洪水、干旱、海啸、海平面上升等,由水资源的极端不平衡引起。
包括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雪崩、寒潮、热浪等,由大气环流异常引起。
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或地壳运动引起。
包括病虫害、动物迁徙、疾病传播等,由生物系统失衡引起。
风险等级识别标准
灾害风险较低,仅需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基本防范措施。
蓝色预警
灾害风险中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做好应急准备。
黄色预警
灾害风险较高,需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橙色预警
灾害风险极高,需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全力应对灾害。
红色预警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候系统失衡,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
气候系统失衡
生态系统崩溃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温室效应,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污染等,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使得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威胁,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关联
人类活动影响
02
预警系统应用规范
蓝色预警信号
表示可能出现一般级别的灾害,公众应做好防范措施,关注天气变化。
黄色预警信号
表示灾害可能较重,公众应做好充分准备,加强防范措施。
橙色预警信号
表示灾害可能严重,公众应立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尽量避免外出。
红色预警信号
表示灾害极其严重,公众应立即采取避难措施,确保生命安全。
预警信号解读方法
获取最权威的天气预警信息。
国家气象局官方网站
关注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气象预警节目。
电视台、广播电台
实时接收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气象预警APP
01
03
02
信息获取官方渠道
关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获取最新预警信息。
社交媒体
04
应急响应时间窗口
在预警发布后,应立即采取行动,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
预警发布后
在灾害来临前,应完成所有紧急避险措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来临前
在灾害发生后,应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配合政府救援工作。
灾害发生后
03
不同场所防范措施
家庭安全防护标准
房屋结构检查
确保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屋顶、墙体、地基等是否有裂缝或损坏。
防水措施
清理屋顶、排水沟和排水管道,确保雨水能顺利排出。
门窗防护
安装防风、防水、防撬的门窗,并备好锁具和加固措施。
应急物品储备
储备食品、水、药品、手电筒、备用电池、收音机等应急物品。
尽量避开积水路面,不要贸然涉水行走或驾车。
尽量前往地势较高、稳固的地方,避免在易涝、易塌方的地方停留。
远离广告牌、大树、电线杆等易被风吹倒的物体。
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关注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寻求帮助。
户外避险操作流程
避免涉水
寻找稳固高地
远离危险物品
保持通讯畅通
车辆应急处理方案
车辆检查
定期检查车辆状况,包括刹车、轮胎、雨刷等,确保车辆各项性能正常。
01
行车安全
降低车速,保持车距,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
02
涉水驾驶
尽量避免涉水驾驶,如必须涉水,应确保水深不超过车辆排气管高度。
03
应急物品
在车内备有应急物品,如食物、水、急救包、拖车绳、充气泵等。
04
04
个人防护装备配置
防风保暖衣物
羽绒服、防风衣、保暖内衣、手套、帽子等。
防水防潮装备
雨衣、雨靴、防水袋、防潮垫等。
照明工具
手电筒、头灯、应急灯等,及其备用电池。
食品和水
高能量、易保存的食品,如巧克力、坚果、罐头等,以及瓶装水或净水片。
基础物资储备清单
专业防护器具选用
防尘口罩、防毒面具、呼吸器等,适用于有毒有害物质或空气污染的环境。
呼吸防护
头部防护
眼部防护
防护服
安全帽、头盔等,保护头部免受撞击或坠落物的伤害。
护目镜、防风镜、防化眼镜等,防止异物、化学品或强光对眼睛造成伤害。
根据不同环境和作业需求,选用防火、防化、防辐射等专业防护服。
应急包更新维护规范
定期检查
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应急包,确保物品齐全、完好。
01
更换耗材
对于易耗品,如电池、药品、食品等,要及时更换或补充,确保应急使用。
02
晾晒除湿
对于防潮物品,如衣物、睡袋等,要进行晾晒除湿,防止霉变。
03
消毒处理
对于可能过期的药品、食品或接触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安全卫生。
04
05
应急响应处置流程
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气象条件触发
当出现极端天气预报或实时监测数据超过阈值,如暴雨、台风、高温等。
01
根据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