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预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PPT.pptx
文件大小:3.0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84千字
文档摘要

生命无价预防溺水

目录contents

泳前准备

勿空腹去游泳

游泳本身就是一项体力运动,体热散失快,消耗的能量也非常多。

如果没有吃东西就下水,容易引起饥饿感,甚至有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等,甚至会出现溺水等事故。

了解水的特性

在水中做动作时,因为水的4大特性会产生与地面上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也是怕水的原因之一,一旦克服了,就能了解只有水里才能体会到的独特感觉。

克服恐水心理

初次进入泳池时,都会有许多不安。在水中有在地面上体验不到的浮力,由于水的阻力以及水压等情况,有时想动却动不了。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水中行走或跳跃时,我们会感觉不到体重,只能感觉到是轻轻地动。

小孩子要和大人在一起,边玩边耍渐渐熟悉水性,再去享受水中独特的漂浮感觉吧。

做好热身

头部向前后左右转动,拉伸颈部肌肉;单臂轮流向后绕肩,然后双臂同时绕肩;双腿并拢向前伸直坐于地上,双手向前伸以触到脚趾等热身运动,下水之后尽量先适当泡一下,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游泳动作。

安全知识

不要没有计划就去游泳

随便去泳池游泳,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目标,每次的训练都可能无效。很多人一开始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游泳,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你可以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今天练习自由泳的呼吸技巧,或者蛙泳的划水动作。提前做好训练计划,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避免盲目游泳。

空腹游泳,后果严重

空腹去游泳,可能看起来像是个“省事”的选择,但却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适量吃点食物,尤其是含有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糖分的食物,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游泳是个全身运动,空腹游泳可能导致体力不支,影响你的训练效果,甚至让你感到头晕或乏力。

孤身游泳,安全隐患大

我们都知道,游泳是一项需要谨慎对待的运动,特别是在野外或公开水域中。每年因溺水发生的悲剧中,很多人都已经会游泳,但意外发生时没有人帮忙。

如果你去开放水域游泳,一定要结伴而行,并且确保泳池具备救生员等安全措施。室内泳池也最好选择那些有完善安全设施的地方,保障自己的安全。

耳朵进水有妙招

耳朵进水后,可把头歪向进水耳朵那一侧,用进水耳朵那一侧腿单腿跳,同时往耳朵里再灌点水,利用重力作用让水更容易排出。

但要注意在干燥地面上跳并穿鞋,防止摔倒。

预防措施

学校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学校将溺水预防设为常规课程,定期组织讲座,邀请专业人员结合案例讲解。

利用课间播放防溺水广播,加深学生印象。组织防溺水主题班会,让孩子们交流分享,强化安全意识,同时,举办溺水急救知识培训,让孩子学会简单救援方法。

社区营造安全氛围

社区在周边水域设置醒目警示标识,标注水深、危险程度。安排志愿者定期巡逻,及时劝离在危险水域附近玩耍的孩子。

举办防溺水社区活动,如亲子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家长和孩子参与度,增强防溺水观念。

规范游泳场所管理

儿童专用游泳场所要严格把控水质,定期检测、更换。合理规划游泳区域,设置明显分隔。

配备充足且专业的救生员,不间断巡视。对游泳设施定期维护,滑梯、跳板等确保牢固,杜绝因设施故障导致溺水事故。

重视儿童日常监管

家长留意孩子日常行踪,放学后、周末等时段清楚孩子去向。

若孩子与小伙伴相约外出,务必确认活动地点有无水域危险。

给孩子配备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以便随时联系,防止孩子私自前往危险水域。

急救方法

保持急救现场的秩序

在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时,周围可能会聚集一些围观群众。

要安排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急救操作,同时避免围观人员干扰施救者,保证急救过程顺利进行。

急救人员的自我防护

在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时,若条件允许,施救者可佩戴一次性呼吸面罩等防护用品,防止与溺水者体液接触,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能更专注地进行急救操作。

快速转移与清理气道

一旦将溺水孩子救上岸,迅速把孩子转移到坚硬、平坦地面,像操场地面或室内地板。柔软地面不利于按压。

接着,仔细查看孩子口腔、鼻腔,用手指缠上纱布或手帕,轻轻抠出泥沙、水草等异物。

若孩子口中异物较大,可将其头偏向一侧,轻拍背部,让异物排出,保证气道通畅,为后续急救打基础。

精准定位按压部位

施救者跪在孩子右侧,对于年龄稍大儿童,双手交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若孩子年龄较小,可用单手掌根按压此处。

这个位置能精准作用于心脏,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准确触摸乳头位置来定位,确保按压位置无误,提升心肺复苏效果。

演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