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溺水教育
目录contents
泳前准备
全身淋浴
接下来开始淋浴。选择温水来冲洗全身和头部,因为温水能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让皮肤逐渐适应水中的温度。切忌使用冷水淋浴。淋浴完毕后,进行系统的拉伸活动。
拉伸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用力,以免拉伤肌肉。重点拉伸的部位包括大腿后部、大腿内侧、小腿、背部和肩部。
预防“游泳肩”
“游泳肩”即肩袖损伤,是游泳者常见的运动伤害。
为避免这一问题,游泳前应至少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确保肩部肌肉得到充分拉伸。
同时,游泳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挑战自我。
游泳前的肩部热身动作
(1)颈部旋转:头部向前后左右方向缓慢转动,每个方向重复10次,以拉伸颈部及肩部周围的肌肉群。
(2)肩部环绕:先单臂轮流向后绕肩转,感受肩部肌肉的伸展;随后双臂同时绕肩转,增加肩部关节的灵活性。
(3)上臂拉伸:一只手反方向在胸前伸直,另一只手肘尖朝下,夹住伸直手的肘部向对侧轻轻牵拉。
选择合适的装备
泳衣/泳裤:要选择合身、舒适且材质良好的泳衣或泳裤。合身的装备能减少在水中的阻力,同时避免因过紧或过松而影响游泳动作。
例如,专业的竞速泳衣通常采用特殊的高科技面料,能更好地贴合身体,减少水阻。泳镜:它能保护眼睛免受水中化学物质(如氯)的刺激,同时让你在水中有清晰的视线。
安全知识
选择安全水域同样重要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未知的水域边,水面波光粼粼,但水下却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
这时,你一定要牢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古训,选择那些有安全设施、有救援人员的水域进行游泳。
对于不熟悉的水域,我们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轻易涉足。
掌握自救技能也是关键所在
在危急时刻,自救技能就像是我们手中的利剑,能够帮助我们化险为夷。
因此,我们要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如保持镇定、寻找可以抓握的物体、采取仰泳法保存体力等。
即使你是游泳高手,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自救技能,才能让我们在水中更加自如。
被水草缠住应该怎么做?
1.当被水草缠住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用手脚乱蹬,也不可在此时踩水,否则肢体可能会被越缠越紧。
2.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仰泳的方式按着原路返回去,也可以将身体平卧在水面上,并将两腿分开,随后,用手去“脱掉”缠在腿上的水草。
很多水域暗藏风险
入夏以来,溺水事件频发。“在最近发生的溺水者中,很多都是盲目自信的野泳者,意外主要发生在郊区水库、河道及无人看管的水塘,其中也有不少青少年儿童。”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沈佩介绍。夏季是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对此沈佩表示,家长缺少有效看护是造成未成年人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
熟悉海滩安全信息
在前往海边游泳前,学生要主动了解海滩的相关安全信息。
查看海滩设置的警示标识,明确安全游泳区域和禁止进入的危险地带。向海滩管理处工作人员或当地居民询问潮汐时间、海浪情况以及海底地貌等。
比如了解到某些区域常有暗礁、离岸流,便绝对不去涉足,提前规避危险,确保游泳环境安全。
做好充分热身运动
到达海滩后,选择平坦、干燥的沙滩区域进行热身。活动身体各个关节,像转动手腕、脚踝,扭动腰部,活动肩部等,接着进行简单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等。
持续15-20分钟,促使身体血液循环加快,肌肉得到充分拉伸,从而有效降低在海水中因身体僵硬、抽筋而导致溺水的可能性,为游泳做好准备。
配备合适安全装备
准备质量合格的救生衣,确保其尺码与自身身材适配,能提供足够浮力。
仔细检查救生衣有无破损、缝线开裂等问题,且学会正确穿戴。同时,可携带色彩鲜艳的游泳圈或浮板等辅助漂浮工具,方便在突发状况时引起他人注意。
每次下水前,都要再次确认装备的安全性。
严格遵守海滩规定
严格遵循海滩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指定的游泳区域下水。
禁止在没有防护设施或警示标识的区域游泳,不私自穿越安全隔离带。
听从海滩救生员和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进行危险行为,如在禁止游泳时段下水、在防鲨网外游泳等,维护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急救方法
把控按压深度和频率
针对儿童,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三分之一,大概2-3厘米,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
稳定、有节奏地按压,过浅无法推动血液循环,过深易造成肋骨骨折等伤害,恰当的深度和频率对孩子心肺复苏成功至关重要。
按压与放松协调
每次按压后,要让孩子胸廓充分回弹,让心脏重新充满血液。按压和放松时间差不多,放松时手掌别离开按压部位,维持接触,方便快速进行下一次按压,保障血液循环连贯,持续为身体各器官供血。
科学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孩子气道,施救者一只手轻轻按压孩子额头,另一只手抬起下颌,使孩子头部后仰,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打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