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污染源水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224.66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78千字
文档摘要

浙江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源水质监测成

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污染源水质监测方面,存在监测技

术手段多样、监测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监测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

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难以保证,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

有效性。因此,制定《污染源水质监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显得尤为

迫切。

本标准旨在规范污染源水质监测的全过程,包括人员资质、监测

设备选型与校准、采样方法选择与操作、数据管理、样品保存与运输

等,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

据,促进污染源的有效监管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该标准的制定能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统一技术规范,明确监测各

环节操作要求和质量控制措施,减少人为和操作不当的影响,提高数

据准确性和精度,增强可信度和可用性。可保障水环境安全,准确监

测污染源排放水质,及时发现预警潜在风险,为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保障水体生态系统健康和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促进企业

合规排放,为排污企业明确监测标准和规范,使其更好履行环保责任,

规范排污行为,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减

少环境污染事故。

二、工作简况

(一)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员任务分工

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浙江畅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由冯开源担

任工作组组长主导完成了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主要工作过程

1、项目立项阶段

在项目立项阶段,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行业调研,收集了大量相关

资料,经过对水污染现状、现有监测标准的不足以及行业需求等方面

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明确了标准制定的目标和范围,并确定了主要参

编单位和人员,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

2、理论研究阶段

在理论研究阶段,工作组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水质监测标准、技

术文献和法规政策,对污染源水质监测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质量

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污染源

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监测分析,掌握了大量实际监测数据和经验,为标

准的技术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3、标准起草阶段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起草组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已有的理

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基于我们基本国情,经过数次修改,形成了《污

染源水质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草案稿。

4、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形成标准草案稿之后,起草组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从标准框

架、标准起草等角度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从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方面

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经过理论研究和方法验证,明确和规范

污染源水质监测。起草组形成了《污染源水质监测技术规范》(征求

意见稿)。

5、专家审核阶段

拟定于2025年6月召集专家审核标准,汇总专家审核意见之后,

修改标准并发布。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依据相关行业标准,标准编制遵循“前瞻性、实用性、统

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严格按照GB/T1.1

最新版本的要求进行编写。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在对特种设备维护保养行业,尤其是污染源水质监测的现状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国内外有关标准经验,最终

形成了《污染源水质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

四、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其他有关标准的关系

在广泛调研、查阅和研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

之上,形成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本标准的制定引用的标准如下:

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168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DB4401/T176-2022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技术规范

DB4401/T243-2024污染源污水监测现场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五、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未出现过重大分歧。

六、标准实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社会效益方面,规范污染源水质监测能更准确掌握污染物排放情

况,为污染治理提供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改善水

环境质量,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

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异常情况,防止受污染

水体进入供水系统或流入自然水体,保障公众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减少水污染引发的疾病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