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生物质颗粒燃料》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要求煤电机组实施
耦合生物质发电,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的能力,以降低碳排放水平。
同时,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和“碳中和”目标强调了生物质能作为绿色零碳燃
料的重要性,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随着环保意
识的提高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包括
发电机组掺烧、工业锅炉替代煤以及农村取暖等。2022年中国生物质发电新增
装机容量334万千瓦,累计装机达4132万千瓦,国内市场生物质颗粒需求量
为765.2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利用农林废弃物等作为原料,替代煤的使用,不
仅解决了废弃物随意处理导致的甲烷排放等环境问题,还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具
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工艺相对成熟,利用林业剩余物资源
制造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热值高、灰分少等特点。但是作为产品层面如何计算、
核准减排量,尚缺乏相关标准,亟需制定该标准以引导和推动生物质燃料产业的
发展。
二、工作简况
本标准属于项目成果转化,来源于十四五NQI“典型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认
证认可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任务“林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认证认可数字
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本标准起草单位由中国林
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四川省产业计量测试研究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等组成。
项目立项书下达后,在前期预研及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单位成立了
标准起草工作组,按照工作进度要求,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前和详细的工作计划。
工作组围绕生物质颗粒燃料产品碳减排的核算采取数据收集、工厂调研、专家咨
询等方法开展了充分的工作。并广泛查阅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相关标准,研究
借鉴了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流程和原则,通过线
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召开工作组会议和专家研讨会,工作组通过充分吸纳
各方意见,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了修改完成,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依据
(一)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工作遵循“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的原则。
(1)科学性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力求符合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按照先进性、科学
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制。
(2)合理性
本标准的编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
并结合碳排放核算具体实践,使本标准在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等方面力求
科学、合理、全面,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推广应用。
(3)适用性
本标准制定遵循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品碳
足迹核算现状,确保标准内容的适用性。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
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923—2008固体生物质燃料检验通则
GB/T24851—2010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33760—2017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通用要求
ISO14064-2温室气体第二部分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
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和指南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1)科学性
本文件规定了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
内容、项目边界及排放源识别、项目基准线情景确定、减排量计算、监测及数
据质量管理、减排量评估报告的编制。本文件适用于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生
物质颗粒燃料替代燃煤(炭)、燃油、燃气等化石能源项目的节能减排。
(2)术语与定义
本标准引用了GB/T21923—2008《固体生物质燃料检验通则》、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