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
(2)熟悉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3)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等工具进行交通运输工程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项目。
2.思想政治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3.身心素质
(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交通运输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培养方案
1.学制与学分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制为四年,共180学分。
2.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概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工程、物流工程等。
(4)选修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经济、交通运输系统仿真、交通运输工程安全、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等。
3.实践教学
(1)实验课:包括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运筹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等。
(2)课程设计:包括道路工程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隧道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设计等。
(3)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4)毕业设计: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选择一个交通运输工程相关课题进行毕业设计。
4.学分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共32学分。
(2)专业基础课程:共32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共64学分。
(4)选修课程:共20学分。
(5)实践教学:共32学分。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
(1)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毕业要求
1.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2.能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5.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做出贡献。
六、结语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系统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科学研究等工作;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
4.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规格
1.基础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专业基础: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等。
3.专业技能:具备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4.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