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中地理实验的分类、特点及实施建议.docx
文件大小:22.9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6.83千字
文档摘要

《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中地理实验的分类、特点及实施建议

摘要:实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聚焦《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中的地理实验项目,在梳理该目录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地理实验项目的分类与说明,阐述了该文件中地理实验项目的内容特点,提出了实施地理实验教学的建议,旨在为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基本目录;中学地理实验特点;教学建议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离不开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各种实践活动。在201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宝芳和张卫青两位老师就出版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当时中学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寥寥无几,但现在已纳入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近几年国家各项政策对于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逐渐重视,教育部发布了《初中地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2019年)》,其中将地理纳入中小学实验精品课遴选(2022年),发布了初高中地理实验目录(《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以下简称《基本目录》)[1],这些都为中学建设地理实验室、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环境保障。本文通过对《基本目录》中的地理实验内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中的地理实验内容特点,并提出针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基本目录》的基本框架

《基本目录》分为“前言”和“各学科基本实验目录”两部分。“前言”部分从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等方面对《基本目录》的实施提出要求。“各学科基本实验目录”部分依照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主题进行实验项目的编排和细分,形成了与课程标准要求一一对应的中学基本实验体系(图1),其中地理部分包含41个初中地理实验和39个高中地理实验。

二、《基本目录》中地理实验项目分类及解说

从实验分类视角出发,对《基本目录》中的地理实验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教师把握地理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为教师制定科学有效的地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1.《基本目录》中地理实验项目分类

目前,关于地理实验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笔者综合了徐宝芳教授《中学地理教学设计》[2]和夏志芳教授《地理实验与学生智力发展》中的分类方式[3],对《基本目录》中初、高中地理实验进行了初步分类(表1)。

2.《基本目录》中地理实验项目分类的解说

(1)地理实验目的

初中阶段明显侧重于重现实验,高中阶段两种类型的实验比例则相对均衡。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地理现象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析因类地理实验虽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这类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重现类实验则更侧重于加深学生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加深对地理基本规律的理解。两类实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4]。

(2)地理实验内容主题

初中阶段侧重于地图系列实验,高中阶段则提升了地质地貌系列实验、气象气候系列实验、水文系列实验的比例。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尚在发展中,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地图类实验。同时,在初中阶段安排较高比例的地图识读、绘制和分析类实验,有利于奠定地理学习的基础。高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等内容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提升这类实验的比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特征、规律和人地关系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地理实验任务类型

初、高中实验任务在难度、类型分布上均有较大差异。《基本目录》在初中阶段的实验任务集中在“绘制”和“制作”两种实验类型。说明其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是要“动口”协商并“动手”操作,即学生要在行为上参与到实验活动中,重在对抽象知识的直观感受,促进知识建构,开展这类实验时教师需要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基本目录》在高中阶段的实验类型则集中在“模拟”和“调查”两种。这类实验活动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有“动脑”的思维参与乃至“动心”的情感投入,才能从这类复杂、抽象的地理实验中把握关键地理信息并加以分析转化,进而得出实验结论。开展这类实验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4)地理实验者

初、高中绝大多数实验均为学生操作实验。传统课堂实验通常由教师演示,因为演示实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提高教学效率、节约实验耗材、规避实验危险等,其弊端则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操作实验中由学生合作或独立进行实验的设计、操作、改进以及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发挥指导、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