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知识题库-端午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4.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会计实操文库

PAGE8/NUMPAGES8

知识题库-端午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多选)

A.屈原

B.伍子胥

C.曹娥

D.介子推

答案:ABC

解析: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说。屈原是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对象,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他,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诸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臣,因忠言直谏却被吴王夫差赐死,死后尸体被投入江中,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也在端午节举行祭祀等活动。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孝女,为救父投江,人们为纪念她的孝行,在端午节也有相关纪念活动。而介子推是与寒食节相关的人物,并非端午节纪念对象,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

2.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几月初几?

A.五月初五

B.五月十五

C.六月初五

D.六月十五

答案:A

解析: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初五又被称为“重午”,端有“初始”之意,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节日文化。五月十五是端午节后的一个普通日子,并非端午节时间;六月初五和六月十五与端午节并无直接关联。

3.以下哪种不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A.赏月

B.挂艾草

C.佩香囊

D.赛龙舟

答案:A

解析: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节将艾草挂在门口,认为艾草有辟邪、驱虫、祈福的作用。佩香囊也是端午节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装有雄黄、艾叶、香料等,佩戴在身上有驱虫、辟邪、提神等功效,且香囊制作精美,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赛龙舟是端午节极具代表性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竞技活动。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明月,寄托思念之情,与端午节无关。

4.端午节吃的粽子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A.祭祀祖先

B.纪念屈原

C.驱邪避灾

D.作为主食

答案:B

解析:粽子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随着时间推移,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同时也蕴含了祭祀祖先等文化内涵,但最初目的是纪念屈原。虽然粽子有驱邪避灾的寓意,但并非最初用途;在现代粽子可作为主食,但这不是其最初功能。

5.赛龙舟比赛时,鼓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多选)

A.指挥划桨节奏

B.增加比赛气氛

C.控制龙舟方向

D.鼓舞士气

答案:ABD

解析:在赛龙舟比赛中,鼓手位于船头,通过有节奏地击鼓,为划桨手提供统一的划桨节奏,使大家的动作整齐划一,从而提高龙舟的前进效率。同时,激昂的鼓声能够极大地增加比赛气氛,营造热烈、紧张的比赛氛围。此外,鼓手的鼓声还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激励划桨手们全力以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斗志。而控制龙舟方向主要是由舵手负责,舵手通过操控船尾的舵来调整龙舟的行进方向,并非鼓手的职责。

6.端午节佩戴的香囊中常装有以下哪种物质?

A.巧克力

B.雄黄

C.糖果

D.鲜花

答案:B

解析:端午节佩戴的香囊中常装有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等功效。在古代,人们认为雄黄可以驱邪避灾、驱虫除秽,将雄黄放入香囊佩戴在身上,能够保佑身体健康。巧克力和糖果不适合放在香囊中作为传统填充物;鲜花虽有香气,但易枯萎且不具备传统香囊所强调的驱邪等功效,一般也不作为香囊的主要填充物(现代香囊可能会有鲜花元素,但并非传统香囊的典型物质)。

7.以下哪句诗描写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C

解析:“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诗中“艾符”(艾草和桃符,端午节有挂艾草、贴桃符习俗)、“蒲酒”(菖蒲酒,端午节饮用菖蒲酒有辟邪祛病之意)等元素,明确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和场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写的是中秋节的明月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