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5)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文件大小:582.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71千字
文档摘要

浙教版七下科学§3.2物态变化(5)教学设计

课题

3.2物态变化(4)…液化、液化的方法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节《物态变化》的第5课时,主要介绍液化及液化的方法、应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也学习了汽化吸热和蒸发及沸腾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认识液化,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液化的含义;了解液化过程是放热的;了解液化有降温和加压两种方法;了解生活中液化有多种应用;

科学思维:了解液化过程中分子空隙变化情况;使用液化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液化及液化时放热的特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化的方法;

态度责任:养成规范实验操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记录能力;提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

液化过程中放热现象;液化的方法;

难点

利用液化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汽化是指物质的过程;

2、汽化包括和两种方式,都需要热;

3、蒸发和沸腾比较:

水不仅会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还会液化成水。

冬季,当门窗紧闭一段时间后,教室玻璃窗内侧会出现一层水雾,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冬天还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清晨,路边花草上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那么,气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液化?

探索活动:

如图3.2-30所示,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参考:

现象:

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原因:

热水发生汽化(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温度相对较低的玻璃板,于是温度高的水蒸气放热,形成液态的水,所以在玻璃板下侧出现了很多小水珠。

归纳讲解:

一、液化

1、液化: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也称凝结。

2、液化过程放热,使周围物体温度升高;

3、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但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探索活动: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乙醚是易燃、易爆气体,操作时要远离明火,周围空气要流通。)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用食指顶住注射器口,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注射器内的乙醚受热而发生汽化。

3)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状态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被压缩体积变小而液化,气态乙醚又变成液态。

结论: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气态液化。

视频:压缩气体液化

归纳:

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通常,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降温: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成液体。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相反,减压增大体积可使液体汽化。)

5、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1)雾、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气体遇次空气而液化成小液滴;

(3)冬天,室内玻璃内表面的水雾: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思考讨论:

1)如图3.2-32所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参考:水壶内的水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

气从壶嘴喷出时温度高达100℃左右,仍然是无色透明的状态。随着水蒸气上升,它逐渐与周围较冷的空气接触,温度下降,水蒸气就会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2)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参考: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二、气体液化的应用

1、气体液化的应用举例:

①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在钢罐里。

②在运载火箭中,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里。

2、汽化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