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3.2物态变化(4)教学设计
课题
3.2物态变化(4)……汽化、蒸发和沸腾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节《物态变化》的第4课时,主要介绍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学生已知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汽化,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认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异同特点,并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汽化;了解沸点的概念;能区分沸腾和蒸发;知道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科学思维: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汽化的实质;使用汽化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蒸发与吸热之间的关系;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态度责任:养成规范实验操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记录能力;提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
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蒸发、沸腾的异同点;
难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复习:
1、熔化是指物质的过程;熔化过程热;
凝固是指物质的过程;凝固过程热;
2、熔点是指,冰的熔点为;
同种晶体,与熔点相同;
3、晶体与非晶体除了粒子排列不同外,还有一个不同是:
;
4、晶体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而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
导入:
用湿布擦过的桌面很快就干了,洒在地面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挂在晾衣竿上的湿衣服会变干。
桌面上、地面上、衣服上的这些水去哪里了?其实这些水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水蒸气散逸到空气中去了。
导
入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活动:
1)如图3.2-19,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参考:塑料袋逐渐鼓起来了
2)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
参考:塑料袋又慢慢瘪回去了,袋内侧有一些雾状体。
3)请解释这些变化过程。
参考:放入热水中后,液态的酒精受热后变成气体,气体充满整个袋子,所以袋子鼓起来;
从热水中取出来后,酒精气体温度下降,又变成液体,体积变小,所以袋子又瘪回去了。
归纳与讲解:
一、汽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2、汽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如酒精受热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
3、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讨论交流:
洗头后,我们常用电吹风吹头发,我们知道要想头发干得快,一边使用热风吹头,一边还会用手不停地翻动头发,请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参考:头发变干就是让头发上的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
用电吹风吹头发:使空气流动加快,将水蒸发加快;
使用热风吹头发:温度高水分子运动快,水就蒸发得快;
用手翻动头发:使头发上的水与流动的空气接触面更多,蒸发加快。
二、蒸发
1、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表面积;
②液体的温度;
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就越快。
思考讨论:下列情境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快或减缓蒸发的?你能再举例并加以说明吗?
参考:
2、从微粒角度解释蒸发:
(1)蒸发与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有关:
从分子的运动来看,液体内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
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们的引力,脱离液体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蒸发进行得较为缓慢,且不易被觉察到。
探索活动:
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记录读数。
2)温度计插入酒精中,记录读数。
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会怎样变化?记录稳定后的读数。
4)以上三次读数中,哪一次读出的温度最低?
参考:
空气中初始温度:24℃
插入酒精中温度计示数:21℃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温度计示数先快速下降,后又慢慢上升,稳定后读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