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提问:四大名著有哪些?学生回答:《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新课讲授
1、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全书共120回,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知人论世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代表作《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3、故事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赤壁之战的著名片断,也是赤壁之战的序幕。
·一方是以周瑜为代表的孙吴集团
·一方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
·双方因征服和反征服而形成尖锐的冲突,这一冲突构成了双方深层的矛盾关系。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周瑜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火攻等计谋最终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播放相关视频)
4、梳理字词
三、分析探究
1、课文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述的是周瑜利用蒋干(曹操的谋士)来东吴劝降的机会,设下反间计,让蒋干盗取伪造的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导致曹操错杀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的故事。(播放相关视频)
2、解题
群英会:“群英”指的是“江东之英杰”,宴请蒋干的宴会
蒋干:曹操帐下幕宾
中计:中周瑜的计,“计”指借刀杀人反间计。目的:杀蔡、张二人;原因:二人“深得水军之妙”;周瑜亲往探寨得知;结果:曹操误杀蔡、张二人
3、全文线索
设计——中计——用计
4、情节结构
开端(第1-3段)周瑜决定除蔡张、发展(第4-6段)周瑜设计迷蒋干、高潮(第7-8段)蒋干假寐盗伪书、结局(第9段)曹操中计斩蔡张、尾声(第10段)周瑜闻讯喜计成
5、情节探究
(1)开端(第1段)
提问:周瑜为什么毁书斩使?明确: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鼓舞士气。
(2)开端(第2段)
提问:第2段写什么?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提问: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失败)?明确: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
提问:曹操回去后怎么办?明确: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开端(第3段)
提问: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4)发展(第4段)
“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试析周瑜之计:
周瑜(设计)-高明的演员反间蒋干(中计)-愚笨的木偶
堵嘴——欲擒故纵——有口难开
炫耀——心理震慑——自愧不如
佯醉——示之以隙——玩于彀中
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假戏真做,水到渠成;步步窘迫,进退失据,自作聪明,贻笑千古。
(5)发展(第5段)
提问: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明确:“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提问: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明确:“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6)发展(第6段)
提问: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明确: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7)高潮(第7段)
提问: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