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学习视域下“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及启示
摘要:本文结合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的经验,建构区域推进“探究与实践”栏目实施模型,在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中重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地理学科育人能力。运用具身学习理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探索太空,筑梦航天”为例,细化学习目标,遵循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融合语文、生物、历史等学科创设情境,设计评价量表,开发主题式学习任务,设计了“登月工程”课程,形成了“探究与实践”栏目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具身学习;“探究与实践”栏目;探索太空,筑梦航天;“登月工程”课程
“探究与实践”栏目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2024年版)新增的重点创新栏目(以下简称“栏目”),旨在通过主题学习的方式,将学生“放”在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中,为单元知识学习提供综合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该栏目在主题与情境遴选、任务与问题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完全符合具身学习要求。所谓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动和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两种认知模式的协调运作,它强调身心统一基础上的实践与经验的互动,主张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实践”来构建个体综合性知识[1]。《面向生活的地理: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提出“实践地理”的课程理念,彰显了源于实践—增强实践—回归实践的实践取向[2]。基于此,“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地理问题;依托所习得的地理观,解答地理问题,进而解决现实问题,达成“身心合一”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地理课标》)在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中提及“各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学习活动可以参考附录2中所列出的活动,也可以结合‘内容要求’,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课程资源自主设计”[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笔者选取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究与实践”栏目“探索太空,筑梦航天”内容(也是《地理课标》参考附录2中所列出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以“登月工程”为主题,创设“可上九天揽月”学习情境,通过观察和问题式学习方式,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以下简称“登月工程”课程),为实施该栏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依据与参考路径。
一、推进课程实施,栏目深化落实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全面启用,当前我国处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走向综合化、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湖南省长沙市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聚焦课程综合化实施、数字化转型、教育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构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基于此,实施“探究与实践”栏目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重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地理学科育人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挑战。
1.准确识变:自我检视,查找问题
一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全市课程教学中关于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常面临以下“三重教学困境”:一是科任教师在观望。“探究与实践”内容主要指向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长期以来以掌握知识本身为主要目的的知识本位教学观要变革为培育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观,教师对于教学组织、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二是校本教研需加强。因应试教育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已久,部分备课组与教研组甚至名师工作室在培育地理实践力方面经验不足。以及新版教材通过“探究与实践”栏目,将“地理实践”这一课程内容贯穿于教材各章节之中,增加了其实施难度。三是校本实践待探索。学校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次数少,课程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能为地理学科营造学习环境的空间严重不足,部分学校建设有地理专用教室但使用率很低,重认知轻实践的评价体系也阻碍了探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也遇到了“三大学习障碍”:非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知识观刻骨铭心;“记背为主、辅以刷题”的学习观占较大比例;“以支持单一的、可量化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导”的智力观仍普遍存在。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在外出考察方面,“在地理课上有过3次及以上外出考察、实践或调查”的比例为19.4%,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师探究教学水平高、较高”的比例之和为73.5%,仍然偏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2.主动求变:问题导向,靶向施策
近年来,长沙市在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地理实践课程开发、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以上述“三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