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宋代茶宴流程.docx
文件大小:19.2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8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宋代茶宴流程

我们在讲唐代茶事的时候说到,禅林茶事和上层贵族的饮茶使得茶进一步流行。到了宋代,茶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那么宋代人究竟是如何饮茶?宋代茶事又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们从宋人的三幅画来了解宋代茶事,分别是刘松年的《撵茶图》、赵佶的《文会图》和赵孟頫的《斗茶图》。

点茶法

首先,我们来看刘松年的《撵茶图》,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茶的具体过程,点茶过程中所用的茶器也一一呈现。

画中左前方一仆役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茶磨磨茶。旁边的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茶盏、盏托、茶筅等。另一人正站在桌边,手里提着汤瓶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将茶到分桌上小托盏中饮用。该画是宋代点茶法的真实写照,我们也可以从画中一窥点茶法之程式。

所谓点茶法,是指将茶饼经炙烤、碾磨成粉末后,放到茶盏中去调膏,然后以烧开的水点注的一种茶品冲饮方法。我们在介绍唐代的末茶煎茶法讲到,唐人喝茶是将茶末放到锅中去煎煮。与唐人不同,宋人的点茶法是用烧开的水放到茶盏中点冲。具体步骤是下面这样的:

①碾末。将茶饼碾成细末。(当时的茶饼是绿茶蒸青茶饼)

②调膏。将茶末放在茶盏中(茶盏可理解为小碗),往茶末中倒入少量水,用茶筅混合茶水调成膏状。

③点汤。在茶膏的基础上继续按茶量,注入沸水,边注边用茶筅击拂。

④育汤花。用茶筅不断击拂,使之产生汤花,即茶汤产生泡沫。泡沫越细越白,说明茶品的等级越高。看茶与水调和后浓度轻、清、重、浊适中后就完成了点茶,一般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为佳品。

⑤分茶。吃之。

这就是宋人点茶的基本程序。而讲究的点茶还会使汤花呈现出不同的图样,其原理就类似于今天的咖啡拉花。

点茶法吃茶也影响了宋人的饮用茶具。由于宋代茶色尚白,为了取得较大的反差显示茶色,之前唐代流行的白瓷和青瓷便不太合适,他们更加偏爱建窑出产的黑色建盏。

由于建盏内壁有玉白色毫发状的细密条纹,一直从盏口延伸到盏底,类似兔毛,也叫兔毫盏。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传到日本后演变成了抹茶道,不过现在日本抹茶道并没有调膏这一步。

宋代茶宴

前面提到,茶到宋代已经风靡全国,这主要得益于上层士大夫,尤其是皇帝对茶的热衷,并且上层繁复的饮茶方式通过贡茶体系逐步扩展到了全国。这其中不得不谈到的人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不仅擅长诗文、精通书画,还对茶叶大有研究,其在位期间共添造38款新的贡品茶,为宋代添造的贡茶总数70%不止。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写了本茶书——《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亲自撰写的茶书。

当然宋徽宗的不仅喜欢发展理论,还喜欢亲身实践,据说他经常给大臣们点茶,时不时举行茶宴什么的。宋徽宗《文会图》描绘的就是这样一次茶宴。

在画面中,二十个人在场的文人或围桌而坐,或举杯品饮,或互相交谈、或独自凝神而思。旁边的桌几上,侍者有的正在炭火炉旁煮水烹茶,有的正在分茶汤——此次文会,显然也是一次宫廷茶宴。

在宋代,由于皇帝嗜茶,茶宴之风十分盛行。除了宫廷及上层社会之外,禅林僧侣的茶宴也很多。在寺院中,众人团团围坐,住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茗,众人按一定仪式品饮,其后,茶宴诸人赞茶味、论修身、诵佛经、阐佛理。

民间斗茶

宋人除了热衷于茶宴之外,社会上还有很浓烈的斗茶之风,也有不少的斗茶图传世,如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轴》,赵孟頫的《斗茶图》等。其中赵孟頫的《斗茶图》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

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即我们所说的斗茶。每个人身边自己备有茶炉、茶壶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以烹茶比试。画面上,左前方的那人一手拿着茶杯、一手提着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一手拿着一个杯子,一手提壶,准备将壶中的茶水倒入杯中,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

斗茶的人把他们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的是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范仲淹有诗描写了这种斗茶之风,说斗茶人“胜若登仙不可攀,输若降将无穷耻”,可见社会对斗茶的重视。图中人物的模样,显然不是文人墨客,而是平民百姓。这说明当时斗茶之风已经深人民间,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风俗。

宋代点茶是文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遣,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事尽显文人趣味。因上层对茶艺的追捧,下层对茶叶的评点也十分风靡,斗茶之风便是最直观的展现。

不过宋代繁复细腻的点茶之法随着一个王朝的消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明初朱元璋废贡团茶后,一个茶叶的全新时代就此开启,那是散茶瀹饮法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