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科护理-第八章损伤.ppt
文件大小:1.29 MB
总页数:1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19万字
文档摘要

第八章损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创伤患者的护理

分类创伤分类方法较多,可按致伤因素、受伤部位、伤情轻重来进行分类。按伤后皮肤完整性分类,可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1.开放性创伤受伤部位皮肤、黏膜的完整性破坏,有伤口、出血,细菌易侵入,感染时机增加。2.闭合性创伤受伤部位皮肤、黏膜仍保持完整,多由钝性暴力所致。

分类

分类闭合性创伤〔1〕挫伤〔2〕挤压伤〔3〕扭伤〔4〕爆震伤

病理生理1.局部反响:即创伤性炎症反响,局部充血、渗出、水肿。一般情况下的创伤性炎症有利于创伤修复,但是反响强烈或广泛时不利于创伤愈合。2.全身性反响:是因受到严重创伤时,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响及代谢反响,为维持自身稳定所必需。〔1〕体温变化〔2〕神经-内分泌变化〔3〕代谢变化〔4〕免疫系统变化

病理生理3.创伤修复创伤的修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炎症反响阶段目的在于去除损伤或坏死的组织,为组织再生和修复奠定根底;②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大多数软组织损伤那么需要通过肉芽组织生成的形式来修复。③组织塑形阶段

病理生理创伤的愈合类型分为两种:①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创缘对合良好,伤口愈合快、功能修复良好;②二期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创口较大,创缘不齐。

病理生理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①局部因素:伤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缺血缺氧,或由于采取的措施不当〔如包扎或缝合过紧等〕造成组织继发性损伤也不利于愈合;②全身因素:主要有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或代谢异常〕,大量使用细胞增生抑制剂〔如皮质激素等〕,免疫功能低下及全身性严重并发症〔如MODS等〕。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详细询问患者受伤史,了解致伤原因、部位、时间及受伤类型,受伤当时和伤后的情况,曾接受过何种治疗。既往健康状况,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肿瘤等易致病理性骨折的疾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血液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患者一般情况,女性患者了解其月经史等。

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局部表现〔1〕疼痛〔2〕局部肿胀〔3〕功能障碍〔4〕伤口和出血

护理评估2.全身表现〔1〕发热一般不超过38.5℃。〔2〕生命体征改变〔3〕其他:因失血、失液,患者可有口渴、尿少、疲倦、失眠等,妇女可出现月经异常。〔4〕并发症常见有感染和休克。

护理评估〔三〕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及家属因对突受创伤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可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如紧张、恐惧或焦虑等。同时了解患者对损伤的认知程度及对治疗的信心。

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和血细胞比容;〔2〕尿常规、尿淀粉;〔3〕血生化检查。2.穿刺和导管检查:〔1〕胸腔穿刺;〔2〕腹腔穿刺或灌洗;〔3〕导尿管插入或灌注试验;〔4〕中心静脉压测定;〔5〕心包穿刺。3.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或透视;〔2〕选择性血管造影;〔3〕CT;〔4〕超声波检查。

护理问题1.体液缺乏2.疼痛3.组织完整性受损4.躯体活动障碍5.焦虑或恐惧6.潜在并发症

护理目标1.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恢复,生命体征稳定。2.患者自诉疼痛逐渐减轻,舒适感增加。3.患者伤口得以妥善处理,受损组织逐渐修复。4.患者受伤部位功能逐渐恢复,能自主活动。5.患者能正确面对创伤事件,焦虑、恐惧感减轻或消失,情绪稳定。6.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与处理。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一〕急救护理1.抢救生命2.判断伤情3.呼吸支持4.迅速有效止血5.循环支持积极抗休克6.严密包扎伤口7.妥善固定骨折、脱位8.平安转运患者

护理措施〔二〕浅部软组织闭合性创伤的护理1.观察病情2.局部制动3.局部治疗配合4.促进功能恢复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四〕深部组织或器官损伤的护理疑有颅脑、胸部、腹部和骨关节等任何部位的损伤,除了处理局部,还要兼顾其对全身的影响,加强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监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死亡率。

护理措施〔五〕健康教育1.教育患者及社区人群注意交通平安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