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生物药剂学模考试题与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高只能说明药物吸收较好,但不能直接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药物有效性还受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理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选项A中生物药剂学确实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密切相关且研究重点不同;选项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手段;选项C因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低,所以需要高灵敏度、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方法,故A、B、C正确,D错误。
2.对于限制扩散转运的药物,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A、脂溶性和分子量
B、脂溶性
C、脂溶性和荷电情况
D、解离度和脂溶性
E、分子量和荷电情况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限制扩散转运主要受药物的分子量和荷电情况影响。分子量较大、荷电较多的药物通过生物膜较困难,是限制扩散转运的主要因素。脂溶性主要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解离度对药物在膜两侧的分布及扩散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限制扩散转运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主要限制因素是分子量和荷电情况。
3.关于生物膜结构模型描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糖链存在于膜外侧,呈糖脂和糖蛋白形式
B、蛋白质分子在膜上有两种形式,内在性蛋白和外在性蛋白
C、内在性蛋白贯穿在膜上,外在性蛋白共价键结合于膜表面
D、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液态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
E、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或选择性。
正确答案:C
4.对于微粒给药系统,粒径大小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能够靶向于脑和脊髓的是
A、大于7μm
B、小于7μm
C、小于200nm
D、0.5-0.7μm
E、无法入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小于200nm的微粒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靶向于脑和脊髓。粒径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粒径小于7μm一般可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0.5-0.7μm的微粒可被肺机械性截留等。
5.下列转运机制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A、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B、溶解扩散、限制扩散
C、溶解扩散、促进扩散
D、限制扩散、主动转运
E、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主动转运是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需要消耗能量;膜动转运是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包括胞饮和吞噬作用,也需要消耗能量。溶解扩散、限制扩散、促进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6.肺部给药过程中,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药物粒子最合适的粒径是
A、小于0.5μm
B、0.5-7.5μm
C、2-20μm
D、5μm以上
E、与粒径无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肺部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粒径在0.5-7.5μm的粒子可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是最合适的粒径范围。粒径小于0.5μm的粒子易随呼气排出;粒径大于7.5μm的粒子则易沉积于上呼吸道。
7.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单位为L或L/kg
B、表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征
C、其下限为0.041L/kg
D、组织的浓度高于血液,则V比实际分布容积小。
E、V值没有上限,可以无限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表观分布容积(V)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单位为L或L/kg。它表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其下限为0.041L/kg。当组织的浓度高于血液时,V比实际分布容积大。V值没有上限,可以无限大。所以选项D描述错误。
8.物进行跨膜转运时,分子越小越易转运,一般分子量在()的药物易于透过生物膜
A、<500
B、200-700Da
C、100-500Da
D、<1000
E、200-1000Da
正确答案:B
9.为提高哺乳期的母亲用药的安全性,下列建议错误的是
A、尽量使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减少给药次数
B、可选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减少向乳汁转运
C、减少中枢兴奋药物的使用
D、尽量选择中药单体药物制剂,对中草药要慎用,
E、可选择使用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哺乳期母亲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可能会持续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增加婴儿药物暴露风险,故A选项错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易向乳汁转运,B选项正确。减少中枢兴奋药物使用可降低对婴儿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C选项正确。中药单体药物制剂相对成分明确,对中草药要慎用,D选项正确。经胃肠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