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我朝诗人孟郊曾赋诗一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也正是鄙人此时的心情,但我怎么能和大才子相提并论?孟郊是进士及第,所修之术是为了安邦定国。而小子我不过一介小小医师,也才刚刚成为助教。
大唐的太医署共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共有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学生四十人。鄙人从小研习医术,从医科的学生做起,不久之前刚刚升为助教。能从四十人中脱颖而出,也算是小小的进步,诸位且容我骄傲一次吧。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我看出各位眼中的疑惑。既然诸位还不太清楚唐朝的医疗体系,请您静坐,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唐朝医疗体系与隋朝的异同
大唐的医事制度源自隋朝,隋天子无道,历两朝而亡,但是隋朝却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科学的医疗体系。我们唐朝的医疗制度,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朝的医师数目比我朝多的多,据《唐六典》所载:“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唐)皇朝置四十人”。另外,隋朝重视按摩,其按摩师数量更多,分类也更加繁复。
比之于前朝,我朝医科设置愈加精细,医官分类更为复杂,数量上却不增反减,用你们的话讲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至于按摩师数量的差异,那也只能归结于前朝皇帝热衷享乐,而大唐帝王崇尚节俭,励精图治。
二、唐朝的中央太医署是什么机构
大唐的政治体制乃是三省六部制,而其医疗体系就像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大唐的医疗组织包括医政、医疗和医教三类,而中央太医署将这三种职能融会贯通,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最高长官被称作太医令,太医令“掌诸医疗之法”,在他之下有医监四人,分别监管前面所提的医、针、按摩、咒禁四科之事务。医监之后又有相关杂役,负责文书工作。
太医署的专业人员有医正、医师和医工之分,他们主要负责治疗。除了专业的治疗团队,太医署还有药园师,他们主要负责草药的种植和收采,中药的收集制作是个技术活,有刮、削、捣、筛之法,通过药园师的细致工作,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才有足够的弹药。
太医署有自己的药库,除此之外,身为国家最高级的医药机构,太医署还将药源和药剂师扩展到大唐诸州诸府,“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一人”。
这里要引出另一个专门机构,即殿中省尚药局。此机构专门为皇家服务,给皇帝打工,听着万分荣耀,却绝不是轻松的活计。
首先从制药说起。皇帝吃的药被称作御药,御药的制作,务必严格依据各种药材的三性、五味和七情,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制作过程要在各个部门长官包括将军卫的共同监视下进行,最终制成的御药又有汤、丸、散之分。制药完成,医生先行品尝,然后备注时间,方能封印备用。
为皇帝治病医生的叫做御医,理论上他们只为皇帝、嫔妃、王公和禁军服务。御医是全国上下医术最高深的医生,但这也是最苦命的职业,治好病属于本分,治不好却常有性命之忧。
大唐的医学能够传承,都要归功我朝较为普及的医学教育。太医署类似于你们那个年代的国家医学科学院,也承担了培育人才的职能。
太医署内设有博士作教师,学生课业则由博士、助教共同教授,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本草》和《甲乙脉经》,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要做到识药形,知药性,并且能深入了解中医各种脉象知识。
因为本人在医科学习,对本门学科还算相对了解,剩下三门就不明所以,只敢稍加介绍了。针博士教授学生“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按摩博士教学生按摩技法,以达到身体活络,四肢通畅之目的;咒禁的学科,在你们看来,可能有点迷信的意思,他们更多的是心理或者气功疗法,这里不提也罢。
经过我的描述,各位看官就能清晰地知道,唐代的太医署乃是世界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分类最科学的医药学校。身为其中的一员,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
三、唐朝地方上的医疗机构
以上所言,都是中央的医疗组织情况。我们且把眼光下移,看看地方上的医疗组织。
同中央类似,各个州府都有自己的医疗机构,其成员亦是分为博士、助教和学生。助教和博士,坐镇大本营,负责本州的主体医疗,“以百药救疗平人有疾者”,学生则下放到地方,“掌州境巡疗”。与中央不同的是,因为资源有限,地方的医疗和教育不分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进步成长。
按照规定,每个州府的衙门里都要必备《本草》和《百一集验方》,且要与经史典籍放在一起。我朝皇帝皆是圣主,明白水能载舟的道理,玄宗在位时,特意制作《广济方》,颁示天下,还把博士的品级不断提高,表明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各个州府也有专员负责采药、制药之事。制成的药共有两种用途,一者为本州所用,另外,其中的精华还要上贡朝廷。靠采摘制作,可能还不能满足需要,各个州府也会在市场上买卖自己所缺药材。
唐朝还一个很温情的机构,类似于你们那个时代的福利院,我们称其为疠人坊和悲田养病坊。疠人坊为寺院所设,乃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医院;悲田坊则是一所贫民救济机构,可供病人及无家可归者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