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解读(2025)
目录01前言02主要内容解读
前言01
前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0万人因肝病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4%,绝大多数死于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我国人口基数大,约有3.4~4.8亿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疾病负担沉重。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短期病死率高,是造成慢性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ACLF的定义02
国际ACLF的定义1.APASL定义2025年APASL更新的共识中,重新定义ACLF是一种独特的可逆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在患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的急性肝功能衰竭(TBil5mg/dL且INR≥1.5),在28d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伴或不伴有肾功能障碍(血清肌酐1.5mg/dL,1mg/dL=88.4μmol/L),同样与28d内的高病死率相关。为了达到ACLF定义的全球性统一,该共识进一步将ACLF分为A型和B型。2.EASL-CLIF定义ACLF是发生在肝硬化(伴或不伴失代偿)基础上的一种急性加重,是区别于急性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并发症,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脏、肾脏、脑、凝血功能、呼吸和循环系统),短期高病死率(28d病死率≥15%)的疾病。3.NACSELD定义ACLF是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出现至少2种肝外器官衰竭(包括休克、3~4级肝性脑病、需要透析、机械通气),短期(30d)病死率高。
国际ACLF的定义4.ACG定义ACLF是发生在慢性肝病伴或不伴肝硬化患者中的一种潜在可逆性疾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和3个月内死亡。通过慢性肝病基础、TBil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衰竭支持诊断的成立。5.AASLD定义ACLF的最低诊断条件包括:(1)急性发作,病情迅速恶化;(2)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由TBil升高和INR延长定义的肝脏功能衰竭;(3)伴至少一种肝外器官(脑、循环、呼吸或肾脏)衰竭。
国际ACLF的定义不同学会/组织对ACLF定义之间的差异,在于慢性肝病基础(有无肝硬化、有无失代偿)、器官衰竭类型(肝脏衰竭和肝外器官衰竭)、器官衰竭定义、预后特点(高病死率、可逆性)。不同的ACLF定义导致诊断标准的不同,一些临床干预性研究因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影响了ACLF相关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及疾病的精准诊治。缩小这些差异或统一诊断标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ACLF的病因03
国际ACLF的定义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医疗水平等因素影响,以及抗HBV药物、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应用,我国ACLF患者慢性肝病的病因构成正发生变迁,HBV感染占比逐渐减少,但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比例逐年增加。HBV相关ACLF(HBV-ACLF)多见于慢性感染者未及时抗病毒治疗、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等。ACLF常见病因可参考《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临床应关注慢性肝病病因流行病学的变化,采取相应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新发慢性肝病,预防现有慢性肝病的急性加重。
ACLF的组织病理学表现04
ACLF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在ACLF诊断、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实施经皮肝穿刺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因此关于ACLF病理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数集中在接受肝移植或死亡人群。研究表明,ACLF具有区别于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的独特病理(组织学)特征。ACLF病理特征可表现为在慢性肝病病理损伤基础上,发生新旧程度不等的肝细胞亚大块坏死性病变,部分患者可伴有汇管周围的小胆管增生。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部分硬化结节结构仍然存在。由于ACLF患者的肝病基础(非肝硬化/肝硬化)、病因及发病诱因不同,病理检查提示肝细胞坏死的比例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APASL-ACLF(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人群中,2/3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或肝纤维化,且超过1/3患者表现为严重肝细胞坏死。而在EASL-ACLF(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人群中,88.5%患者表现为重度肝纤维化,仅37.5%患者出现肝细胞坏死。
ACLF的诊断05
ACLF的诊断早期诊断才能及时治疗,强调高病死率固然可以增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但需兼顾诊断的敏感性,以更好识别病情潜在可逆的患者。综合目前众多ACLF定义,结合我国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