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气囊的检测及使用汇报人:XXX日期:202X-XX-XX
01设备基础概述02检测流程规范03操作使用要点04维护保养管理05常见问题处理06培训与考核要求
01设备基础概述第一章
呼吸气囊(简易呼吸器)是通过手动挤压球体产生正压,为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提供紧急氧气的便携式人工通气装置,属于ICU、急诊科和院前急救的必备器械。急救核心设备从早期纯橡胶气囊发展到现代硅胶材质,集成压力安全阀、PEEP阀等模块,部分高端型号已实现氧气浓度调节和呼吸频率计数功能。发展演变历程按使用场景分为院前急救型(抗跌落设计)和院内治疗型(带压力监测);按患者年龄分为成人(1500ml球体)、儿童(550ml)和新生儿(280ml)专用型号,适配不同潮气量需求。分类标准细化呼吸气囊基本概念
包含球体(提供动力源)、单向鸭嘴阀(控制气流方向)、压力安全阀(限压40-60cmH2O)、储氧袋(提高FiO2至90%)、呼气阀(排出CO2)和透明面罩(带充气密封垫)。核心功能部件由氧气入口接头(标准DISSS接口)、储气阀(调节氧流量5-15L/min)、储氧安全阀(防过度充气)组成,需配合医用氧源使用。氧气输送系统包括PEEP阀(改善氧合)、气道压力表(监测峰值压)、细菌过滤器(防止交叉感染)等选配组件,满足不同临床场景需求。辅助配置模块主要结构与组件
通过正压通气替代/辅助患者呼吸,维持PaO260mmHg,纠正Ⅱ型呼吸衰竭,为气管插管或病因治疗争取黄金抢救时间。生命支持机制适用于心肺复苏、麻醉诱导、支气管镜检查、呼吸机脱机训练等场景,尤其对COPD急性发作患者可提供可控性通气支持。临床适应症相比口对口呼吸,可提供21%-100%可调氧浓度,避免交叉感染;较呼吸机更快速部署,适合转运及资源匮乏地区使用。性能优势体现功能作用解析
02检测流程规范第二章
首先检查呼吸气囊的整体材质是否完好无损,确保球体无裂纹、变形或老化现象,同时确认面罩、储气袋、阀门等连接部件无破损或松动,避免漏气风险。材质与结构检查检查呼吸气囊的所有配件是否齐全,包括氧气导管、储氧袋、压力安全阀等,确保各部件型号匹配且功能正常,避免因配件缺失影响急救效果。配件完整性确认观察呼吸气囊表面及内部是否有污渍或残留物,确保设备已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或细菌滋生影响患者安全。清洁与消毒状态外观完整性检查
弹性恢复测试用手挤压球体后松开,观察球体是否能迅速回弹至原状,若回弹缓慢或变形,说明球体弹性不足或存在漏气问题,需及时更换。压力耐受性检测关闭压力安全阀并堵住出气口,用力挤压球体,若球体无法被压下或气体从缝隙溢出,说明气囊密封性良好;反之则需检查阀门或更换球体。氧气输送效率测试连接氧气源(10-12L/min流量),挤压球体观察储氧袋充盈速度,若储氧袋快速充满且无泄漏,说明氧气输送系统工作正常,符合急救供氧需求。气囊性能测试标准
将储气袋连接至患者阀接口,挤压储气袋观察垫片是否外翘,若气体仅单向排出无回流,说明吸入阀有效防止气体倒流,确保通气效率。单向阀功能验证旋转安全阀并堵住患者接头,按压球体观察压力阀是否跳动或泄压,成人需维持60cmH2O±10,儿童/婴儿为40cmH2O,超出范围需调整或维修。安全阀压力测试将面罩充气至2/3满后按压,检查边缘是否均匀膨胀且无漏气,确保急救时能与患者面部紧密贴合,避免氧气泄漏导致通气不足。面罩气密性检测密封性验证方法
03操作使用要点第三章
确保呼吸气囊所有部件(球体、面罩、储气袋、阀门)无破损且连接牢固,重点检查鸭嘴阀、压力安全阀等关键阀门的灵活性,避免漏气或功能障碍。检查组件完整性选择平坦硬质表面放置患者,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检查患者呼吸道通畅度,调整头部至“嗅花位”(下颌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为有效通气创造条件。环境与患者评估将氧气导管连接至储氧袋接口,调节氧流量至8-10L/min(成人)或5-6L/min(儿童),观察储氧袋是否快速充盈且无过度膨胀,确保供氧系统正常。氧气连接与流量调节使用前准备步骤
EC手法固定面罩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呈“C”形按住面罩顶部贴合患者鼻梁,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呈“E”形勾住下颌骨,确保面罩密闭不漏气,右手规律挤压球体。挤压频率与力度控制成人以10-12次/分钟频率挤压球体(每次送气400-600ml),儿童12-20次/分钟(潮气量6-8ml/kg),观察胸廓起伏判断通气效果,避免过度通气导致气压伤。同步观察患者反应持续监测患者胸廓运动、唇色变化及SpO2数值,若出现胃部膨隆需调整通气压力或插入胃管减压,确保通气有效且无并发症。正确操作手法演示
拆卸所有可分离部件(面罩、储氧袋、阀门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耐高温部件可高压蒸汽灭菌(121℃15分钟),避免交叉感染。终末消毒与部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