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仪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汇报人:XXX日期:202X-XX-XX
01设备基础认知02操作流程规范03安全注意事项04设备维护管理05人员培训要求06临床应用场景
01设备基础认知第一章
除颤仪是通过释放高能电脉冲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扑)的急救设备,其本质是电容储能-放电系统,能在4-10ms内释放200-360J能量实现心肌同步除极。核心定义单相波采用单向电流,需较高能量(360J)且心肌损伤风险大;双相波采用正负双向电流,能量需求低(150-200J),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现为国际主流标准。按波形技术分类半自动除颤仪(AED)需人工确认心律后触发电击,全自动除颤仪可自主完成心律分析-充电-放电全流程,后者更适用于非专业急救场景。按自动化程度分类除颤仪定义与分类
通过高压变压器将直流电升至2000-5000V对电容充电,放电时电容通过电极板向心肌释放衰减式指数波形电流,关键参数包括峰值电流(30-40A)、脉冲宽度(8-10ms)。电容充放电机制成人室颤首选200J双相波(或360J单相波),儿童按2-4J/kg计算;同步电复律时房颤100-200J、室速100J、房扑50J,需根据患者体型和心律失常类型动态调整。能量选择策略同步模式利用R波触发放电避免易损期电击,用于规则快速性心律失常;非同步模式立即放电,专用于无脉性室颤/室扑等危急情况。同步与非同步模式工作原理与能量选择
心室颤动(VF)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必须立即非同步除颤,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如收缩压90mmHg)需同步电复律。绝对适应症药物无效的房颤/房扑可考虑同步电复律,但需提前抗凝(INR2-3维持3周);预激综合征伴快速房颤若出现宽QRS波(0.12s)也应优先除颤。相对适应症洋地黄中毒者禁用(易诱发室颤);高钾血症(5.5mmol/L)需先纠正电解质;装有起搏器患者需采用前后位电极放置,距脉冲发生器至少10cm。禁忌症警示适应症与禁忌症解析
02操作流程规范第二章
确保除颤仪主机、电极片/电极板、电源线及配件无物理损坏,电极片未过期且包装完好,导电膏充足无干涸。设备完整性检查优先连接交流电源,若使用电池需确保电量≥80%;开机后执行设备自检程序,验证屏幕显示、能量释放电路及报警功能正常。电源与电量确认检查患者周围无水源或金属导电物,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饰品,确保操作区域干燥且通风良好。环境安全评估使用前准备与自检
前-侧位(胸骨右缘锁骨下+左腋中线第五肋间)或前-后位(胸骨左缘+左肩胛下),确保电极片完全贴合皮肤无气泡。标准电极放置成人单向波初始360J,双向波200J;儿童按2-4J/kg计算。顽固性室颤可阶梯式增加能量,但不超过最大安全阈值。能量选择原则对安装起搏器者,电极需距设备10cm以上;胸毛旺盛者需剃毛处理,避免阻抗升高影响放电效果。特殊人群调整电极位置与能量设定
同步与非同步模式室颤/无脉性室速使用非同步,房颤/室上速需开启同步模式,避免R-on-T现象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放电操作要点明确喊出所有人离开指令,双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保持电极持续加压至放电完成(可见设备确认提示)。即时效果评估放电后立即观察监护仪心律变化,若仍为室颤则5循环CPR后再次除颤;成功复律后持续监测ST段及血压变化,警惕再灌注心律失常。放电执行与效果观察
03安全注意事项第三章
绝缘防护操作者必须确保自身与患者、病床及周围环境无直接接触,穿戴绝缘手套并站在干燥绝缘垫上,避免电流回路通过操作者身体导致触电风险。环境安全检查操作前需确认除颤仪周围1米内无可燃气体或液体,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饰品及湿衣物,确保电极板接触区域皮肤干燥无导电膏残留。放电警示流程在充电完成后必须高声宣布所有人离开并视觉确认,放电时双手同时按下电极板按钮,保持手臂伸直以形成最小电流通路。操作者安全防护要点
通过拍肩呼叫判断意识状态,观察胸廓起伏确认呼吸停止,触摸颈动脉(不超过10秒)确认无脉博,三者均符合方可判定为心脏骤停。意识呼吸循环三联征检查患者胸部是否有植入式起搏器(需避开8cm)、硝酸甘油贴片(需立即移除)或严重胸部创伤(可能导致电流传导异常)。禁忌症排查通过除颤仪显示屏或心电图明确是否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需与PEA(电机械分离)、心室停搏等不可除颤心律严格区分。可除颤心律识别患者状态评估确认
避免左右电极片反贴(右锁骨下-左腋中线标准位)、儿童使用成人电极片(需专用儿科电极片且前后位粘贴)或毛发未剃除导致接触不良。电极片粘贴错误双向波除颤仪首次应选择150-200J(后续可递增),避免沿用旧式单向波360J标准;儿童剂量需按2-4J/kg计算并启用儿科能量衰减系统。能量选择不当放电后必须立即恢复胸外按压(中断不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