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麻醉管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02术前评估与准备01患者病理生理特点03麻醉方式选择原则04术中管理要点05术后并发症防治06特殊场景处理规范
01患者病理生理特点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氢离子排出减少,引起酸中毒;同时钾离子排出减少,导致高钾血症。肾小管分泌功能受损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肾脏功能逐渐恶化。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和水分无法正常排出,造成体内环境紊乱。肾功能衰竭代偿机制
水电解质平衡特殊性钠平衡紊乱可能出现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钾平衡紊乱钙磷代谢紊乱可能出现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导致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引起骨骼病变和软组织钙化。123
心血管系统风险特征由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原因,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病变等原因,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原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动脉粥样硬化
02术前评估与准备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脏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阶段,以评估肾脏功能受损程度。残余肾功能分级标准肾脏疾病分期测量患者残余尿量,以评估肾脏排泄功能。残余尿量评估患者血钠、血钾、血钙、血磷等电解质水平及酸碱平衡状态,以确定透析方案。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合并症筛查优先级心血管系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发现心脏病变,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呼吸系统评估患者肺功能,包括肺活量、呼吸频率等,以发现肺部病变,如肺炎、肺水肿等。神经系统评估患者神经精神状态,包括意识状态、语言能力、运动能力等,以发现神经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病等。
术前透析在手术前进行透析,以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手术风险。透析时机优化策略透析剂量和时间根据患者残余肾功能和透析目标,制定合适的透析剂量和时间,以达到最佳透析效果。透析方式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不同透析方式,以满足患者需求。
03麻醉方式选择原则
全身麻醉适应证如大型血管手术、心脏手术等。病情危重、手术范围广、时间长如神经外科手术、胸外科手术等。局部麻醉无法满足手术需要如躁狂、精神异常等无法配合手术的情况。患者精神状态异常
区域阻滞禁忌证局部感染或炎症如注射部位感染、脓毒症等。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病变或损伤如血友病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等。如多发性神经炎、脊髓损伤等。123
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肾功能受损影响药物排泄避免使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心血管系统影响注意麻醉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调整010203
04术中管理要点
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手术需要,精准计算出入量,避免循环超负荷或血容量不足。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根据循环情况,合理使用升压药或扩血管药物,确保组织灌注。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维持循环稳定。循环容量控制技术
抗凝方案衔接方法在透析前给予肝素,以防止透析过程中血液凝固。肝素化根据患者凝血功能,选择适合的抗凝剂种类和剂量。抗凝剂选择定期监测凝血指标,调整抗凝剂用量,确保抗凝效果。抗凝监测
实时监测动脉血气,了解酸碱平衡状况。酸碱平衡监测手段血气分析定期检测血钾、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监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调整透析液成分,维持酸碱平衡。酸碱平衡调整
05术后并发症防治
心血管系统监测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心律,以及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急性心血管事件预案药物治疗准备心血管急救药物,如升压药、扩血管药、强心药等,以便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时及时应用。应急处理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时,立即停止透析,给予紧急救治,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透析通路保护措施通路选择选择合适透析通路,避免在肢体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通路护理保持通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避免通路血栓形成、狭窄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药物蓄积毒性预防药物选择选择无肾毒性或肾毒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药物剂量调整定期监测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透析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定期监测患者体内药物浓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蓄积毒性。123
06特殊场景处理规范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确定麻醉风险和手术紧迫性。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神经阻滞、全身麻醉等。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准备好应急药品和器械,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急诊手术应对流程紧急评估麻醉方式选择术中监测与调整应急处理
多器官衰竭协调管理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各器官功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