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幼儿心理学》课件——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pptx
文件大小:9.18 MB
总页数:7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6.31千字
文档摘要

幼儿心理学;;一、幼儿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过程;心理过程;自我

意识;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3岁到6/7岁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心理的发生、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的发展;;

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若干个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区别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

例:我国俗语“三翻六坐八爬”,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顺序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既不会逾越,也不会逆向进行,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3.不均衡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婴儿期与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即使在同一时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4.个体差异性

发展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儿童虽然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个体差异。

;主要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意义;2.幼儿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而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他的发展原则主要包括五个原则:发展方向原则;相互交织原则;机能不对称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格塞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根据学前儿童自身的规律养育他们。

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把自己的工作与学前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家长都应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和烦恼。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儿童,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物进化性,是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处在潜意识层面。自我处在意识层面,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则是意识层面中的道德成分,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集中活动的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口腔期(出生~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2岁以后)。;1.口唇期

在此时期,个体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可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

2.肛门期

在此时期,自发排便是满足幼儿性本能的主要方法。成人要以适当的方式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进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

3.性器期

此阶段幼儿对性器官感兴趣,其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由于对性的好奇,幼儿很容易出现男孩恋母和女孩恋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但最终会对同性家长产生认同。;4.潜伏期

此时期的儿童由于道德感、羞耻心等的发展,对男女的界限已经很清楚,其性冲动受到压抑,并将性冲动转移到学习、体育等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

5青春期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个体的性冲动,此时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健康,在长大成人后,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1.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

弗洛伊德的儿童发展观,一方面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儿童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会对其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认为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决定着儿童童年生活经验的质量。

2.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和最终目的。因此应注重培养儿童“爱人的能力”。对儿童进行人格教育时,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创设能让儿童体验与感受到尊重、爱、安全的环境,使儿童获得成功、自信的体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华生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他认为,成人能够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塑造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在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