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笑”切入点解读庄子《逍遥游》
【关键词】三笑解读逍遥游本质
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从授课的角度来谈,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愿望。那么如何找到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呢?下面将以庄子的《逍遥游》为案例进行解析。
教学预设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逍遥游》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的特点。真可谓“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
因此,解读《逍遥游》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更为重要。本课就从三个“笑”切入,来解读文本。
过程描述
在疏通了文章语句、积累了相关文言知识后,以“三笑”切入开始文本解读。
首先,老师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读全文,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问题很简单,但也有情趣。学生能较快地找到了答案,即“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接下来,要求学生解读文本内容。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作者当然反对。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分,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2.作者对斥的“笑”是什么态度呢?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由于有了对第一“笑”的解读经验,学生们较容易地明了:作者对斥的“笑”也是反对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消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3.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通过语句的理解,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明确:因为这些人虽然“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但是他们“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例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这些问题的提出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于是十分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文章的“三笑”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明确:“三笑”表面不一样,但本质一样。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
于是,老师顺势而问: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也就是说,在他们笑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笑了,他就是庄子。他为什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