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青海玉树414地震紧急救援中的问题及思考.ppt
文件大小:1.28 MB
总页数:4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3.92千字
文档摘要

青海玉树4.14地震紧急医疗救援中的问题及思考青海省急救中心公保才旦

震前美丽的玉树

2021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这是自2021年汶川强烈地震以来,国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这次地震共造成近2万余人受伤,其中死亡2698人。转运伤员3219人〔转往省内2243人、省外976人〕,其中重症伤员1500余人。

由于玉树地震医疗救援工作迅速有力,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在转诊过程中创造了零死亡的记录。

但在应对高原条件下的极端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我们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存在的缺乏,尚有需完善之处。

一、青海玉树地震医疗救援的特点

1、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救援难度大

2、地震的特殊性造成伤亡严重地震发生的地点靠近城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玉树县城附近,震害是沿着活动断裂呈带状分布,灾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发震构造的方向比较一致,灾害沿江、沿河谷地带房屋震害的破坏明显严重且穿过了州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烈度到达了Ⅸ度,对城镇的房屋根底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供电、通信一度中断。

3、灾区环境恶劣,严重的高原反响给救援带来困难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高原反响是抗震救灾的另一大障碍,抢险救援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响,加大了救灾的难度。当地人称玉树气候为:“一年无四季,一天见四季〞,玉树灾区4月份正是雨夹雪的时节,夜间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这不但会影响救灾工作,让当地灾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更重要的是也会影响被埋民众的生存状态。

4、交通条件差玉树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理位置复杂、气候等原因使得公路建设困难重重。因此到玉树的交通非常不便,从西宁到玉树路上车程都要十个小时左右。而且地震对公路破坏很大,加上灾后到玉树的车辆很多,救援物资、救援人员、媒体……让公路上十分拥堵,运输压力很大。玉树机场是进入灾区唯一的快速途径,但是玉树机场作为高原机场,自然环境恶劣,进离场程序非常复杂,加之承载能力有限,因此空中航线也非常紧张。

5、经济落后,缺乏根本生活物质

6、地震灾区根本全民信教,灾后心理干预不同于汶川地震

二、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中发现的问题

1、急救力量薄弱

2、缺乏统一的医疗救援指挥系统地震等自然灾害没有先兆,发生突然,事前没有准备,受灾情况严重。来自各地的医疗救护人员,志愿者人数众多,救灾人员出发前后缺乏培训和辅导,救护能力参差不齐。由于来不及迅速建立一个高度统一、执行有效的医疗救援指挥系统,难免出现多头领导,现场混乱,常出现轻伤员常成批最先到达,影响后续重伤员的救治,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救灾中,志愿者数量众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志愿者没有专业知识,仅凭一腔热血也给灾区救援带来了很多不便。

3、缺乏伤检分类标准及统计地震现场伤员众多,轻伤员、重伤员混杂,现场缺乏监测生命体征的各种仪器,而且在地震等大规模灾难时,传统的“一对一〞的医患关系被打破,医生同时面对几十个伤员,很难处理好检伤分类和现场急救的关系。

4、对严重的高原反响缺乏准备青海玉树平均海拔4000m以上,救援人员很多来自低海拔地区,未经准备,急进高原,很多人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高原反响,甚至有人为此失去生命,不禁让人叹息。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害时的应急需要,缺乏极端条件下卫生应急快速反响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讯、信息手段落后;上下级、平级协调困难;现场一片混乱;交通运输工具落后,难以适应快速、机动的需要,当伤员无法转出时,现场缺少野战医院的设备、设施;救援人员缺少自身平安防护用品,生活保障设施、设备以及补给机制存在缺乏,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根本生活条件难以保障,救援人员的免疫力和战斗力难以支持。

6、缺乏区域性医疗应急救援中心在特大地震灾害的医疗救治中,需要区域性医疗应急救援中心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管理体制和其他原因,我省目前还缺乏能够承担大批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的区域性医疗应急救援中心。

7、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储藏缺乏目前卫生应急救援战略物资储藏模式难以适应应急需要。卫生应急储藏中,门类多而复杂。抢救设备和器械的储藏主要依靠医院自身资源,平时依赖度很高,应急时很难迅速调动。

8、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实用性不强应急预案要从实际出发,从应急程序、人员、物资、通信、车辆等方面作周密、科学的修订。但地震时情况紧急,现场突发情况较多,救援人员来自不同单位,彼此信息不畅,很难在惊恐,慌乱中完成统一指挥和协调。

9、监护性急救车配备不够救护车车载设备尚需完善,有的救护车内仅有一副担架,缺少脊柱板、夹板、颈托等设备和器械,很多救护车只能是转运型救护车,不能再车上开展救治。

10、救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