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第19期总第900期
破局与重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
竞速图谱与跃迁之路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新能源汽车成为我
国实现“双碳”目标与汽车强国战略的核心引擎,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8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40.9%。在各城市竞相抢占新赛道,谋求地区经济跃迁新路径的驱动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深圳市为龙头,合肥、上海、西安等多城市共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一超多强”城市集群格局。赛迪研究院分析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迁路径,剖析产业规律,旨在为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及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城市;
创新换道领跑的技术跃迁型;上海、重庆、柳州等城市依托工
业基础加速焕新的转型突破型;常州、郑州、济南等城市通过精准补链发展的补链崛起型。
(一)技术跃迁型
深圳、合肥、西安以技术引领重构产业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军城市,2024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543.6万辆,占全国总量的42.2%。
深圳市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从无到有跃升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4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93.5万辆,同比增长69.4%,占全国市场份额22.8%,比2023年增加4.1个百分点,较2022年增加10.9个百分点。依托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深圳形成“整车+电池+智能网联”全产业链生态。其中,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生产。据券商拆解报告显示,比亚迪海豹大约75%的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产。华为、元戎启行、AutoX等企业技术加快落地,带动产业加快发展,据深圳特区报报道,2024年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增加值1023.72亿元,同比增长38.8%。;
合肥市打造“资本招商+全链聚合”,实现从“汽车弱市”到“行
业新贵”的嬗变。2020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仅5.27万辆,2024年超越上海、西安,跃升至137.6万辆。合肥“以投带引”通过国有资本招引蔚来总部基地,吸引比亚迪、大众等工厂入驻,培育30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
西安市通过“深度绑定+政策赋能”,实现从传统汽车弱市到新能源强市的蜕变。近年来,陕西省以及西安市政府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产业链予以支持,由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推动项目建设,2022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百万辆级别,为101.55万辆。2024年西安比亚迪工业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约占比亚迪集团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112.45万辆,同比增速14%,速度有所放缓,较全国增长水平低了20.4个百分点。
(二)转型突破型
上海、重庆、柳州依托雄厚工业基础,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展现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韧性,2024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301.58万辆,占全国总量的23.4%。;
上海市“全链整合”战略存在一定挑战。上海凭借辐射江浙皖
周边省份的协同能力,拥有供应链整合优势,据统计,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带动长三角地区构建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新材料的产业集群。盖世汽车平台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1万家。2024年,受特斯拉产量波动、自主品牌车企转型缓慢影响,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122.46万辆,同比下降4.8%。上海市是特斯拉的主要基地,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量91.6万辆,同比下降3%,约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2024年特斯拉中国出口量25.96万辆,同比下滑24.6%。
重庆市以“高端智造”实现产业升级。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在全国总量占比7.4%,比2023年增加2.2个百分点。产品向高端化发展,“重庆造”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占比达48.3%,同比提升21.6个百分点;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均价约23.6万元,上涨7.3万元。问界、阿维塔、深蓝等“重庆造”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重庆已拥有19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车—服务”全链条闭环。;
柳州市推动“政企联动微型车突围”发展取得实效。2024年
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83.8万辆,同比增长76.1%。通过政企联动,率先在国内完成“十分钟充电圈”建设,培育电动汽车消费软环境,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