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校园餐自查报告
校园餐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切实加强校园餐管理,我校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近期针对校园餐开展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工作概况
(一)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后勤副校长为副组长,后勤处、德育处、校医室、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校园餐自查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统筹自查工作;分管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部署与协调;后勤处负责食堂运营管理方面的检查;德育处协助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情况的审查;校医室把关食品卫生安全;教师、家长与学生代表从不同角度提供监督与意见,确保自查工作全面、公正、客观。
(二)自查范围
涵盖学校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售卖的全流程,以及餐具消毒、食堂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同时对校园周边可能影响学生饮食的食品摊点与店铺也进行了排查。
(三)自查方式
采取实地查看食堂各操作间、仓库;查阅食品采购凭证、加工记录、消毒记录、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等资料;对师生及食堂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邀请市场监管部门专业人员协助检测食品质量与卫生指标等多元化方式。
二、自查发现的问题
(一)食品采购环节
部分食品供应商提供的资质证明更新不及时,存在证件临近过期未更换的情况。
食品采购记录存在细节缺失,如部分调味品采购未详细记录进货批次。
食品验收时,对于一些外观难以直接判断质量的食材,缺乏专业检测手段。
(二)食品储存环节
食品仓库内货物摆放较为杂乱,未严格按照类别分区存放。
个别冷藏设备出现温度波动,影响部分需低温储存食品的质量。
食品与清洁用品、杂物存在混放现象,有交叉污染风险。
(三)食品加工环节
部分工作人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生熟分开原则操作,如切配生肉与熟食的案板混用。
食品添加剂使用虽符合标准,但记录不规范,未详细记录使用时间与用量。
食品留样量不足,部分留样食品未达到规定的125克标准。
(四)食品售卖环节
食堂工作人员在售卖食品时,偶尔存在未规范佩戴口罩与手套的情况。
食品售卖窗口周边卫生清理不及时,有食物残渣残留。
价格公示牌信息更新滞后,新调整价格的菜品未及时标注。
(五)餐具消毒环节
部分餐具消毒时间未达到规定时长,消毒效果存疑。
消毒后的餐具存放方式不当,直接放置在未清洁的桌面,易造成二次污染。
餐具消毒记录存在漏填、错填现象。
(六)环境卫生环节
食堂后厨角落清洁不到位,有油污与积尘。
食堂通风系统未定期清理,通风效果不佳,异味较大。
垃圾桶未及时清理与更换垃圾袋,垃圾溢出。
(七)人员管理环节
新入职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培训不足,对操作规范与卫生要求了解不够深入。
从业人员健康证管理不规范,部分人员健康证临近过期未及时提醒更换。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面
学校对食堂管理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执行力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各部门之间在校园餐管理工作中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职责划分存在模糊地带。
(二)人员层面
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与提升的积极性。新老员工交替时,培训工作衔接不紧密,导致新员工业务能力不足。
(三)设施层面
食堂部分设备老化,未及时更新换代,如冷藏设备制冷不稳定;消毒设备性能下降,影响消毒效果。对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不到位。
四、整改措施
(一)食品采购整改
安排专人定期审查供应商资质,提前一个月提醒供应商更新证件,确保资质齐全有效。
完善采购记录模板,要求采购人员详细记录食品进货批次、保质期、产地等信息,采购负责人每周审核。
购置部分简单的食品检测设备,如农残检测仪等,对高风险食材进行快速检测,并邀请专业检测机构定期抽检。
(二)食品储存整改
重新规划仓库布局,划分食品类别存放区域,设置明显标识牌,每周进行仓库整理。
定期检查与维护冷藏设备,安排专业人员每月校准温度,及时维修或更换故障设备。
清理仓库,将食品与非食品严格分离存放,设立专门的清洁用品与杂物存放区。
(三)食品加工整改
开展食品加工操作规范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日常工作中安排专人监督,违规者严肃处理。
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表格,要求工作人员每次使用时详细记录时间、用量、用途等信息,由厨师长审核。
配备标准的留样容器,明确留样责任人,严格按照规定留样量与留样时间执行,每餐留样记录完整。
(四)食品售卖整改
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管理,每日岗前检查,未规范佩戴口罩、手套者禁止上岗。
售卖过程中,每小时清理一次售卖窗口周边卫生,及时清理食物残渣。
安排专人负责价格公示牌管理,菜品价格调整当日完成更新。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