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级会计思维训练法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15.6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5.05千字
文档摘要

中级会计思维训练法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哪些属于企业收入的特点?()

A.双边性

B.收益性

C.可变性

D.时效性

2.下列关于会计等式正确的是()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收入-费用=利润

C.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下列关于固定资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

B.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应计提折旧

C.固定资产报废时,其账面价值应转入当期损益

D.固定资产转让时,应确认转让损益

4.下列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将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分配

B.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按预计使用寿命摊销

C.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进行摊销

D.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摊销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5.下列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会计准则等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

B.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对原有会计政策进行修改

C.会计政策变更的,应当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追溯调整变更日及以前的信息

D.会计政策变更的,不需要追溯调整变更日及以前的信息

6.下列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会计估计变更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结果进行调整

B.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C.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D.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7.下列关于或有事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需要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B.或有事项的确认标准包括:①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②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C.或有事项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进行确认

D.或有事项不满足确认条件时,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8.下列关于企业合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

B.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购买法、合并法和权益结合法

C.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差额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D.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差额部分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9.下列关于收入确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销售商品收入应当在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

B.提供劳务收入应当在提供劳务完成时确认

C.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应当在资产使用期满时确认

D.销售商品收入应当在取得商品的所有权时确认

10.下列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减去“坏账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B.预付账款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减去“坏账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C.存货项目应根据“存货”科目期末余额,减去“受托代销商品”、“代销商品款”等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D.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2.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3.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应当以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4.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购置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确定资产的成本。()

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企业应当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7.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对比分析。()

9.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