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试题库与答案.docx
文件大小:32.85 K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9.35千字
文档摘要

2024年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以下哪种行为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A.焚烧秸秆

B.绿色出行

C.工厂排放废气

D.汽车尾气排放

答案:B

解析: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工厂排放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汽车尾气排放包含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答案:D

解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能源,它们的储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属于可再生能源。

3.以下哪种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A.白鳍豚

B.海豹

C.海狮

D.海象

答案:A

解析: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之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捕捞、航运、水利工程建设等,其数量急剧减少,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海豹、海狮和海象在世界许多海域都有分布,并非中国特有的物种。

4.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

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

C.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D.随意丢弃废旧塑料

答案:A

解析:“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由难降解的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白色污染”。乱扔塑料垃圾、尽量使用塑料制品和随意丢弃废旧塑料都会增加塑料垃圾的数量,加重“白色污染”。

5.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对维持地球的碳-氧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肺”。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6.以下哪种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A.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洗菜水用来冲厕所

D.大量开采地下水

答案:C

解析:含磷洗衣粉中的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影响水质;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会严重污染水资源;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而洗菜水用来冲厕所,实现了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有利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7.以下哪种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A.仙人掌

B.吊兰

C.夹竹桃

D.龟背竹

答案:B

解析:吊兰能在微弱的光线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过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绿色净化器”的美称。仙人掌主要是在夜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一定作用,但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夹竹桃虽然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但它本身是有毒植物;龟背竹主要是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

8.以下哪种行为会破坏土壤结构?

A.合理轮作

B.秸秆还田

C.过度使用化肥

D.种植绿肥

答案:C

解析: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种植绿肥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而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破坏土壤结构。

9.以下哪种垃圾属于可回收物?

A.废旧电池

B.过期药品

C.废旧纸张

D.餐厨垃圾

答案:C

解析:废旧纸张可以通过回收再加工,制成新的纸张或其他纸制品,属于可回收物。废旧电池和过期药品都含有有害物质,属于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易腐烂变质,属于厨余垃圾。

10.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5月31日

C.3月12日

D.9月16日

答案:A

解析: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