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思考.docx
文件大小:38.3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64千字
文档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思考

本刊将侯宗辉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本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第一,逻辑前提——“两山理论”。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破解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此而产生形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它深刻揭示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动遵循。践行“两山”理念,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地区为重点,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才能确保黄河安澜,才能不断深化“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思想共识,才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

第二,基本方法—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分布广、类型多,上游是高原冰川、草原草甸,中游是黄土高原,下游是黄河三角洲等,生态环境各不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经济空间格局发展不均衡特点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阶梯状分布形态。沿黄九省区城镇化水平及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内蒙古和山东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中心城市看,郑州和西安的地区生产总值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处在相对较后的位置,而西宁、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态差别大,因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形成统一模式,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需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第三,工作机制——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第四,精神支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五,根本目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本刊: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侯宗辉:一是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将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省区秉持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有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城乡垃圾治理、大气污染治理、节能降碳、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推进黄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黄河流域多省区政府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上中下游之间互联互通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建设进程。四是用科技创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黄河流域各省区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各地加速建设实验室体系和研发机构,加大对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企业,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以长效合作机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政府合作层级,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重视好市场作用,让市场发挥好决定性作用。重视智库力量,深化黄河流域智库合作.为探索研究、协作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本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作出黄河流域应有的贡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必将唱响中国式现代化黄河流域新篇章。

(责编: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