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3课时《动手做(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手做(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学下册“有趣的平面图形(一)”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材以七巧板拼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深入探究平面图形的特点与相互关系。通过认识
七巧板的组成,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图案,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的认知,还将初次直观接触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形活动经验,有助于发
展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组合及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体现了学知识从
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的螺旋上升过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之前对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已具备一定的图形感知能力,且对动手实践充
满热情。但由于年龄小,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组合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在利用七巧板拼
图时,可能难以快速构思出图案,对图形间的拼接技巧掌握也不够熟练。同时,学生在观察图
形特征、总结图形关系时,可能存在理解不深入、表达不清晰的问题。教学中需提供充足的操
作时间和丰富的引导,助力学生提升图形认知水平。
【核心素养】
通过《动手做(二)》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让学生在七巧板拼图
过程中,构建图形表象,理解图形间的位置与组合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提升学抽象素养,
促使学生从具体的拼图操作中,抽象出图形特征与变换规律。在小组合作拼图、交流分享环节,
锻炼逻辑推理素养,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归纳图形组合方式,增强学应用意识,体会
学与生活中图形应用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识七巧板的组成,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熟练运用七巧板拼出给定图案及自主创作
图案。
2.亲身经历观察七巧板、动手拼图、交流讨论等学习过程,掌握用七巧板拼图的方法,提高动
手操作、空间想象与合作交流能力。
3.在趣味拼图活动中,感受学图形的奇妙,激发对图形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勇于探索、敢
于创新的精神,体会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七巧板的组成,熟练掌握用七巧板拼图的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巩
固对其他常见平面图形的认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拼图过程中发现图形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原理,提
升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能用清晰语言描述图形拼接思路。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一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与图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1.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片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副插图吗?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出7K王题图。
图中的小房子和小动物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动手做(二)》(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一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七巧板的由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它的构成,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
任务一:认识七巧板
1.介绍:早在宋代,就有人发明了一种桌子,可以根据人,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后来,
这种桌子演变成一种十分巧妙、好玩的玩具,人们叫它“七巧板”O
2这.7块板子分别是什么形状?分一分。
学生拿出七巧板摆一摆,分一分。
预设:1、2、4、6、7号图形都是三角形,5号图形是正方形,3号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
都不一样。
预设:3号图形是一一平行四边形。
3.仔细观察七巧板中的5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号和2号三角形最大,大小相等。
预设:4号和6号三角形最大,大小相等。
预设:4号和6号拼成的三角形和7号三角形一样大。
任务二:用七巧板拼图形
1.从七巧板中找出三块不同形状的板子,描一描,说一说
学生按要求动手描一描,师巡视指导,集体展示交流。
2从.“咏鹅〃图中找一个喜欢的图案拼一拼。
(1)动手拼一拼,说一说拼的是什么图案,用了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谁能说一说你拼的什么图案,怎么拼的?
预设1: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拼在一起正好是鹅头。
预设2:小鱼的头是三角形,是用两个大三角形拼成的。
4.用七巧板拼图。
(1)照样子拼一拼。
(2)说一说图中拼出的图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