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课的评课活动中来。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授课老师的用心与专业,整课精彩纷呈,亮点
颇多。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姿态、教学语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过程、教学效果这些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观课感受。
一、教学姿态:亲切自然,具亲和力
授课老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展现出了极佳的教学姿态。她始终面带微笑,
神情和蔼,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氛围。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老师
身体微微前倾,专注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这种积极
的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促
使他们更加踊跃地参与到课活动中来。无论是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是在对学生
进行指导时,老师的姿态都自然大方,动作优雅得体,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生硬,真正
做到了以亲和力感染学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1.精准简洁: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精准,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是对问题
的阐述,都能做到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学生一听就懂。例如,在介绍《清明上河
图》的基本信息时,老师简洁明了地说道:“这幅《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作品,它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短短几句
话,就将关键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了学生。而且,在课上,老师的语言没有冗余
的成分,句句都紧扣教学主题,有效地提高了课教学的效率。
2.生动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教学语言极富生动性。在描述画
面内容时,老师仿佛一位出色的故事讲述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画中的场景活灵活
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讲到画面上的人物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画
面上有从乡下来的农民,他们扛着锄头,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有撑船的船工,他
们用力地划着桨,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还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的在大声叫
卖,有的在和顾客讨价还价,热闹极了!”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
境,对画面内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课
充满了趣味。
3富有感染力:老师的语言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适时地调整语速、语调。在引导学生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时,老师的声音
轻柔舒缓,充满了欣赏与赞叹之情,让学生也不禁沉浸其中;而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或互动时,老师的语言又变得热情洋溢,富有激情,能够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会用充满喜悦和鼓励的语气给予肯定:
“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师要为你点赞!”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
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
中去。
三、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达成度高
1.目标设定明确合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授课老师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的
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知识与技能目标清晰明确,要求学生能
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作坊”“一乘轿子”等,同时
还要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年代、画面内容等。在课教学中,
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对生字词进行了教学,如随文识字、利用图片和语境理解词义等,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为扎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很具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体会画家的高超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
对照课文和图画进行思考、交流,有效地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的设定也十分恰当,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