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黄冈市罗田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文件大小:451.16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4.28千字
文档摘要

2024年黄冈市罗田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用心思考,我会选。

1.妈妈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00-11:30,下午1:30-5:30,妈妈一天工作(),很辛苦.

A.8小时 B.8小时30分 C.9小时

2.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前后,图形的()。

A.面积变大,周长变小 B.面积变大,周长不变 C.面积不变,周长不变

3.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A. B. C.

4.得数大于300的是()。

A.76+105 B.600-240 C.90+190

5.下图的说法正确吗?()

A.正确 B.不正确 C.不知道

二、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把一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________)

2.在最大的分数是。(______)

3.因为6>4,所以>。(________)

4.下面信封上的“430015”是收件人的邮政编码,其中的前两位数字“43”表示的是湖北。(________)

5.16时是下午6时。(__________)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四个算式,计算正确的是()。

A. B. C. D.

2.3千克海绵和3000克铁比较,()

A.海绵重 B.铁重 C.一样重

3.21名同学一起游长城,每人需要花费45元。他们应该准备多少钱?下面合理的的估算方法是()。

A.21≈20,20×45=900(元),带900元就够了。

B.45≈40,21×40=840(元),带840元就够了。

C.45≈50,21×50=1050(元),带1050元就够了。

D.21≈20,45≈40,20×40=800(元),带800元就够了。

4.()道题目不能用12÷4解决。

A.猴妈妈摘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

B.有12只母鸡,4只小鸡,母鸡的数量是小鸡的几倍?

C.一个正方形相框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D.一个文具盒12元,书包的单价是文具盒的4倍,一个书包多少钱?

5.3个24的和()24的3倍。

小于 B.等于 C.大于

四、勤奋的你来算一算。

1.直接写出得数

350+220=13×7=690-340=400×3=

2.我会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50×4=

②885×6=

③★456+389=

④407×9=

⑤423-169=

⑥★908-356=

3.出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动手操作,我能行。

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2.小猫钓鱼,连一连。

3.连一连

六、生活问题,我会解。

1.笑笑看一本162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98页,剩下的4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2.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要围篱笆,如果菜地面靠墙,篱笆的长度可能是多少米?(先画一面,再列式计算。)

3.下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1)图①长方形是用()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2)你还能拼出与图①周长相等、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吗?在方格图中画出你拼出的长方形。拼出的长方形使用()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4.三年1班有8名同学参加“六一”文艺演出,每人要买一套演出服,每件上衣需35元,每条裙子需28元,买演出服一共花多少钱?

5.

王阿姨用100元买了1顶帽子,剩下的钱最多还可以买多少双袜子?

参考答案

一、用心思考,我会选。

1、B

【详解】略

2、B

【分析】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据此判断图形的变化情况。

【详解】四条边长度不变,所以周长不变;以一边为长,长不变,高增加了,面积增大;

故选:B。

【点睛】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解题关键,注意找出图形变化前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

3、B

【详解】略

4、B

【详解】76+105=181;600-240=360;90+190=280;得数大于300的是600-240。

故答案为:B。

【分析】笔算整数加、减法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