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警钟时常鸣安全教育记心中主讲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一、溺水事件二、预防溺水知识三、溺水的原因四、防溺水倡议书
溺水事件第一部分
溺水事件一2022年6月24日晚,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凯江河一处水域,一名12岁的男孩不慎落水,事发后有两名成年人先后下水施救而被困。后三名溺水人员被救上岸后,均无生命体征。
溺水事件二2022年6月22日,安徽巢湖龟背潭,3名学生下水游泳一人溺亡。必须在家长(监护人)的带领下去游泳。单身一人去游泳最容易出问题,如果你的同伴不是家长(成年人),在出现险情时,很难保证能够得到妥善的救助。
溺水事件三7月14日,江西萍乡荷尧镇两名男孩结伴到河边玩水,被水流卷走,双双溺亡。生命是宝贵的,只有一次;而溺水,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在夏季这个溺水事故易发的季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高度警惕,切实加强防范措施。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溺水事件四7月13日,广东汕头,三个孩子结伴到海边玩耍,一人溺水,一人施救,最终施救者溺亡。我们必须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守护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确保健康快乐地成长。
预防溺水知识第二部分
乘船出游的注意点不乘坐非载客船舶、“三无”船舶和超载船舶;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船;上下船不得拥挤。上船后要遵守船上的安全管理规定,不在船上嬉戏打闹;要熟悉救生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牢记安全逃生通道的位置。
溺水的自救方法接近障碍物造成的漩涡时,应立刻放平身体俯卧浮于水面上,沿着漩涡边,用爬泳的方法借力顺势快速摆脱漩涡。如果已经进入漩涡并被拽入水下,应立即屏气,尽量蜷缩身体,双手抱头。当旋转解除后迅速划水使自己上浮。
游泳前热身准备游泳前一定要做热身运动,如跑步、拉伸等,以避免在水中出现抽筋的情况。简单的热身可以包括:原地慢跑5分钟;进行手臂和腿部的拉伸,每个动作保持20秒;轻微的跳跃和扭腰运动,帮助身体适应即将进行的水中活动。
游泳前检查装备确保孩子穿着合适的泳衣,佩戴泳帽和泳镜。初学者可以使用浮板或游泳圈,但一定要在家长的监护下使用。泳衣:选择合身且舒适的泳衣,避免太紧或太松;泳帽:保护头发,减少水的阻力;泳镜:保护眼睛,避免水中的氯气或盐分对眼睛的刺激;浮板和游泳圈:帮助初学者保持浮力,但不能代替家长的看护。
溺水的原因第三部分
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相较于成年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较弱。在水中遇到突发情况,如被水草缠住、脚陷入淤泥,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挣脱,也难以冷静思考应对策略。一旦惊慌失措,就会加剧危险,导致身体下沉,进而溺水。而且学生在面对危险时,可能因为紧张而无法清晰呼救,使得旁人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并救援。
未听从监护人的叮嘱家长们通常会反复告诫孩子不要去危险水域游泳,但部分学生叛逆心强,将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暑假期间,一些学生趁家长上班不在家,偷偷约上小伙伴前往河边、水库游泳。他们觉得偶尔一次不会出事,心存侥幸,完全忽视了家长的苦心和潜在危险,最终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陷入溺水的困境。
缺乏溺水自救知识在学校和家庭的安全教育中,虽然会提及溺水相关内容,但部分学生并未真正重视,导致对溺水自救知识了解甚少。当在水中遭遇危险时,不知道正确的自救方法,如抽筋时如何应对,呛水后怎样调整呼吸。他们在慌乱中胡乱挣扎,不仅消耗大量体力,还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最终因无法自救而溺水。
课间及假期监管空白课间休息时,校园内的一些水域,如景观湖、喷泉池等,若没有老师及时监管,学生可能会趁隙前往玩耍,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落水。寒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家长又因工作忙碌难以时刻陪伴,监管出现空白。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增多,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前往危险水域游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溺水风险也随之上升。
防溺水倡议书第四部分
培养孩子的水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的水性。例如,可以在浴缸中让孩子练习潜水、漂浮等基本技能,增强他们对水的适应能力。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逐渐克服对水的恐惧,增强自信心。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进行安全演练,模拟溺水场景,让孩子学会如何自救和呼救。通过实际演练,增强孩子的应变能力和自救意识。同时,家长也应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对水的恐惧或兴趣。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水的恐惧,家长应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渐建立对水的信任感。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无论是对水的恐惧还是对游泳的疑虑,家长都应给予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