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学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
课前导学回顾作家作品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介绍课前导学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思想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课前导学“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相关知识积累
命运太坎坷,两度丧夫,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礼教真虚伪,几番害人,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课前导学小说情节梳理
课堂探究赏析叙事艺术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祥林嫂寂然死去(3-33)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倒叙回忆
课堂探究采用倒叙方式有什么作用?1、情节上(效果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2、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3、人物上: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课堂探究本篇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1、明线:祥林嫂悲剧的一生2、暗线:“我”的见闻和感受3、场景:“祝福”的场景
课堂探究“我”的作用1、叙述视角: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2、推动情节:“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与祥林嫂的相遇、对话以及“我”对她的观察和感受,使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得以逐步展现。3、烘托人物:通过“我”的反应和思考,烘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境遇,从侧面反映出祥林嫂所遭受的苦难之深,也凸显了周围人对她的冷漠。4、深化主题:使小说从同情底层妇女的不幸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辐射到底层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与情感隔膜。
课堂探究体会环境描写文中四次描写雪花,有何作用?自然环境“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社会环境
作用:营造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笼罩上一层浓重的阴影,同时也暗示了鲁镇这个社会环境的混乱和冷酷。作用: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2: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32段)1: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段)文中四次描写雪花,有何作用?
作用:暗示柳妈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88段)4: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段)作用:深化主题,借雪的猖狂来讽刺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凄苦的命运。文中四次描写雪花,有何作用?
1: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作用: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2: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更具有代表性。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祝福用的牲醴,使得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为了重新获取“祝福”的权利,在柳妈的怂恿之下,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止。至此,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免于侮辱与痛苦的希望破灭了。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祝福”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