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静安·二模
二元思辨:中学创新:守规与破规之间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导写
审题方法技巧+审题立意+素材积累+写作提纲+范文导写+写作技法+主题拓展+练习
【2025·上海静安·二模】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某中学的校训是:“未来各行业里的创新人才就在这里成长。”请问,中学阶段的创新,主要是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还是培养他们打破规则的习惯与能力?
请从该校学生、家长、教师或普通民众等角色中,任选一种身份,对此发表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生????家长????老师???其他
【知识点】人与自然、引语式材料、生命关怀、情感世界
【一瓢淡水渔语录】同学们,写作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训练。每道题都可作为一轮完整的作文训练任务。本篇文稿我将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与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细致的审题立意指导,旨在帮助你们在写作中做到:会审题、能立意、善选材、懂结构、精表达:
会审题,才能找到写作的方向;会立意,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会选材,才能讲出动人的故事;会表达,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当然,希望通过本次训练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就一定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
一、审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类型
这是一则思辨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称为“观点型+身份代入型”作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遵守规则vs打破规则”“中学阶段”
核心矛盾:?创新是否必须打破规则?中学阶段应重在培养守规意识还是突破精神?
任务要求:?任选一种角色(学生/家长/教师/其他),发表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考查重点:
思辨能力:能否理性看待“遵守规则”与“打破规则”的辩证关系。
价值判断:是否具备对教育理念的独立思考与合理评价。
角色代入:是否能够站在特定身份立场上表达观点,语言风格贴合角色身份。
论证能力: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有说服力。
(一)审题步骤与方法提示(重点)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审题。
审题四步法:
第一步:抓关键词,明确中心议题
材料中关键词包括:“未来各行业里的创新人才”、“中学阶段”、“创新”、“遵守规则”、“打破规则”。
中心问题:中学阶段的创新,主要靠“守规”还是“破规”?
第二步:识别材料性质,判断写作方向
本材料属于观点对比型+任务型作文,需要考生就一个争议性话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身份选择表达观点。
写作方向:不能只讲一方面,要体现思辨;也不能脱离角色身份。
第三步:分析任务指令,锁定写作要素
写作身份:?学生/家长/教师/其他(任选其一)
写作目的:?发表看法,阐述理由
文体要求:?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注意:不同身份,表达方式和语气不同,如教师更强调教育理念,家长可能关注现实影响。
第四步:确定写作角度,构建文章框架
可以支持“中学阶段应以守规为主”,也可以主张“应鼓励打破规则”,但最稳妥的是持中立或辩证态度。
如:“中学阶段应在尊重规则的基础上鼓励适度创新。”
详细审题
第一句:某中学的校训是:“未来各行业里的创新人才就在这里成长。”
表面意义:学校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深层含义:强调中学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尤其在于为各行各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启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期,既要培养基本素养,也要激发创造力。
第二句:请问,中学阶段的创新,主要是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还是培养他们打破规则的习惯与能力?
提出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守规vs破规。
实际上是在探讨:在中学阶段,哪种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这是一个典型的“思辨型”命题,不能非此即彼,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或侧重点。
(二)材料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种立意方向:
核心立意方向建议:
1.基础之上谈创新——先守规后破规
观点:中学阶段应以“守规”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
理由: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也无法真正理解“创新”的边界。
2.创新不等于破坏——规则是创新的土壤
观点:规则不是创新的敌人,而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理由:科学、艺术、工程等领域的创新往往是在已有知识体系(规则)基础上实现的。
3.创新需要勇气,但更需智慧——规则与破规并重
观点:中学阶段既要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也要训练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理由:真正的创新者既懂得遵循规律,又能在必要时挑战陈规。
技法点拨:如何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多读真题材料:熟悉高考作文常见类型,如任务驱动型、思辨型、比喻象征型等。
学会提取关键词:抓住材料核心概念,把握命题意图。
练习列提纲:动笔前先列出思路,避免跑题。
模仿优秀范文:学习他人如何处理类似题目,积累语言表达。
多写多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