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满分70分,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在每题
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
填涂入答题卡内.)
1.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己经使用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悄形
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
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
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
由此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己经移向南方
C.茶业由刖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3.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
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
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4.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
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
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
趋势反映了()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5.〃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
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
艺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缚、富丽、艳俗、娇柔做
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
①块琅彩双环瓶②青花五彩碗③三星堆青铜礼器④江宁
织造局云锦。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图时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该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A.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7.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
官贵贵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
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8.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
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
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
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0.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
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11.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