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高三各地联考4月一元思辨作文汇编.docx
文件大小:624.87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2.13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届高三各地联考4月作文精选汇编02

一元思辨性作文

(写法指导+审题立意+例文佳作)

写作主题:

01科技与沟通02直觉与认知偏差

03传统文化古朴也时尚04想象力

05有话好好说06懒人经济......

壹.

===何为一元思辨作文===

何为一元思辨作文?

又称“单概念“”,即作文题目只有一个核心概念。

例: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段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何谓思辨?

即思考辨析能力。

思考意味着要有深入挖掘话题的能力,展现思维的深度。

辨析,意味着要对话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去辨析由此及彼,推陈出新,展现思维的广度。

为什么现在不论什么内容和形式的作文,从思维考察角度都特别注重思辨?

这是由于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希望选拔具备理性的合格现代公民,而理性就要努力的避免情绪化地、偏激地、片面地看问题,就要学会多角度地、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发展地看问题,就要学会在焦点问题上通过比较权衡。从而得出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这是思辩性写作盛行的时代背景和大前提。。

贰.

===4月一元思辨作文汇编===

1.(2025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科技与沟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场景,人们的沟通更及时,更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以科技发展下交流渠道与场景的变化为切入点,抛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这一核心问题,引导我们辩证思考科技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科技发展确实为交流带来诸多便利。即时通讯软件打破时空限制,让远隔千里的人能瞬间取得联系;视频通话使面对面交流不再受地域束缚;社交媒体提供多元表达平台,丰富人们的沟通方式。这些便利看似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为相互理解创造了更多可能。

然而,表面的便利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深度的相互理解。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在快速传播中容易失真、碎片化,人们获取的可能是片面的内容,难以全面认识对方。线上交流缺少面对面的情感传递与肢体语言辅助,文字背后的情绪和真实意图易被误解。同时,过度依赖科技交流,可能使人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互动,弱化沟通能力,反而阻碍相互理解。

由此可见,立意应聚焦于辩证看待科技对相互理解的影响。既肯定科技为交流提供的便利条件,又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相互理解不仅依赖交流渠道,更需要真诚的态度、耐心的倾听、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深度的情感互动。我们应善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不放弃现实生活中真实而温暖的交流,如此才能实现更深刻、更有效的相互理解。

参考立意:

1借科技之便拓宽交流,凭真心之力深化理解,

2.科技搭建沟通桥梁,真诚铸就理解基石

3.以多元科技为径促交流,以共情之心为钥解隔阂

4.善用科技便利打破时空桎梏,坚守真诚本心跨越理解鸿沟

5.莫让科技之利流于表面沟通,且以真挚之情实现深层理解

5.科技为交流提速增效,真诚使理解扎根生长

【范文导写】

01撕破媒介网纱,重臻心灵沟通

机器轰鸣,字节跳动,媒介以洪水猛兽之势侵入家人闲坐的灯火可亲,淹没田园牧歌的嘤嘤虫鸣;我们目睹距离的缩短、隔阂的消弭,远方的哭声近在咫尺;却也囿于“原子化时代”个体孤立的窘迫,“附近的消失”急剧上演。此情之下,何以沟通、理解?

我认为,应让技术既在生活日常之中,又在心灵世界之外,撕破偏倚网纱,重臻心灵沟通与理解。

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的媒介通信技术强化了人与人之间原本依稀疏松的纽带,是当代社会高度互联性与整体性的具象化表达。君不见昔日的鱼传尺素、鸿雁长飞在点击与敲击屏幕中悠然完成;君不见传统的“明月几时有”的寄兴怀思化为视频通话的“天涯若比邻”,技术以其蓬勃之姿,革新沟通方式。

然而,往往被忽略的是,技术虽然拥有跨越时空的伟力,但本质是承载情感的载体与手段,其冰冷的代码与精准的算法与人的情感沟通的感性、模糊和多元化格格不入。当人们过于耽溺于技术本身,将“工具理性”奉为圭臬,使之入侵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于是乎,人异化为可以被复刻的工业制品,成为没有感性内核的行尸走肉,沟通的主体业已消亡,情感本身业已淡化湮灭,又何谈理解呢?

故而,我们应警惕工具主义者编织的偏倚网纱,打破媒介的“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