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厌:厌恶
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
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D.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复一一自辨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暴霜露,斩荆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①⑤⑦C.③④⑤D.⑥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eq\b\lc\{\rc\(\a\vs4\al\co1(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eq\b\lc\{\rc\(\a\vs4\al\co1(子孙视之不甚惜,斯用兵之效也))
C.eq\b\lc\{\rc\(\a\vs4\al\co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eq\b\lc\{\rc\(\a\vs4\al\co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2)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六国败亡教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借古讽今,劝诫当朝统治者,莫要以大宋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落得亡国结局,对此他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一夕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未尝不咎eq\x(A)其当时eq\x(B)之士eq\x(C)虑患之疏eq\x(D)而见利之eq\x(E)浅eq\x(F)且不知eq\x(G)天下之e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