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舜钦《上范希文书》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范希文[注]书
苏舜钦
某观古之烈士,受人一顾之重,不计己之能否,捐命不恤,或促其祸败,累及所知者多矣。然史氏稗说,皆辍之而称述其事。某窃谓其勇敢,敦气节则有余,至于成就大计,则不足矣。
朝廷以阁下才谋绝世,倚之以究西事,故阁下开置幕府,收策志虑英荦之士,以兵者重器,资群材以共举;一失其任,则折衄报之。某非不知依阁下之重,然临事不能有所建弼,耻也;有所建弼而不合于义,亦耻也。
某虽至冥愚,荷阁下之顾,夙夕感慨,思有所报。昨闻阁下以张存不才,自求守延州。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然以阁下为经略,则自陕西以至于边徼斥候,皆可处置。在延则拘于一州,于他郡不接矣。他郡不接,或不能仰置关中事。盖关中之俗,大抵强悍豪忍,又形势险固,出于天下。今方尽取乡民,籍之为兵得操弓兵以自肄习往来道路与寇贼不辨。小人少思虑,加之气俗,又得此利器。幸而岁常丰,父兄家老聚居可约束;不幸少歉,父兄不能保有其子弟,必将人人依险以自快,则其将奈何邪?况朝廷前有意令其自卫,不率以战;迫又驱之以向敌,人颇失望。有天下而失人以信,后将何所恃焉?阁下居延州,虽能制昊贼之命,逐之绝漠而遁,亦何救关中之事邪?故某谓西羌不足忧于关中也。
近日窃闻邻郡数胜,颇得马畜,屠其栅垒,火其聚积,朝廷即时越次以赏其劳,军声稍振,士百其勇。以某观之,古之善御戎者,岂特是哉?盖务训抚吾民,使安其业,不以非义动。晨抄夕盗,与竞寸尺之地,非大国之体也。某虑将佐不知此事,狃毫发之胜,中其诡谲,而所丧必大。况羌常以伏奇包众胜中国,当此之际,阁下能部勒诸将,不使习小利以为功。持重其体,而死其奸谋,不惮旷日而使之内溃,此孙武所谓善之善者也。阁下立谋而首令者也,身系安危,可不慎哉!
某浅识,而欲上赞远略,然区区之诚,万觊一得,以补高明。抚断之余,特赐省阅,幸甚。穷边寒苦,乞加护练。不胜恳激之至。
(选自《苏学士文集》,有删改)
[注]范希文,即范仲淹;“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籍之A为兵B得操C弓兵D以自肄习E往来F道路G与寇贼H不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不够,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的“不足”意思不同。
B.以,以便,表目的,与《项脊轩志》“以当南日”的“以”用法相同。
C.出,出自,来源是,与《师说》“其出人也远矣”的“出”意思不同。
D.火,烧掉,作动词,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烈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常常不顾个人能力,不惜牺牲性命;苏舜钦对此并不完全认同,自己则选择另一种报答方式。
B.范仲淹身为朝廷重将,才能出众;延揽天下英才,胸襟开阔。不过他“自求守延州”之举,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思虑不够周全。
C.苏舜钦认为,朝廷破格奖赏邻郡战功,可能误导一些人贪求小胜而因小失大;希望范仲淹能够约束诸将,消除其奸邪之念。
D.苏舜钦既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表达个人真情,又从国家大义出发,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整封书信情理兼备,颇具感染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虽至冥愚,荷阁下之顾,夙夕感慨,思有所报。
译文:
(2)阁下立谋而首令者也,身系安危,可不慎哉!
译文:
14.苏舜钦提醒范仲淹,“西羌不足忧于关中也”。他所说的“关中之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第三段概括。(5分)
【答案解析】
10.BEG(籍之为兵,得操弓兵以自肄习,往来道路,与贼不辨。)
11.C
12.C
13.(1)我虽然愚钝,却承蒙您的关照,日夜感念,思考如何报答。(“荷”“夙夕”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您是制定谋略、发号施令的人,自身关系着大局安危,怎能不慎重呢!(判断句、“可”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4.(1)关中地势险要,原本强悍的百姓有了武器易发生变乱。(2)朝廷逼迫关中百姓对敌作战,失信于民,恐留下后患,(3)困守延州,无法统筹全局,一旦关中有事将难以补救。(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
我观察古代的忠烈之士,对某一次别人对他的知遇无比看重,于是不顾自身能力,舍命奔赴而不顾惜,有时反而导致祸患,连累知遇自己的人,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然而史书、野史,都不谈他们的不足,而一味称扬、叙述他们的事迹。我私下认为,这类人的勇敢对于勉励气节则有余,但对于成就大业则远远不够。
志向远大、才智出众的人来扩充力量,又凭借军队的重要力量,依靠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