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04 名句名篇默写-中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33.06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6.81千字
文档摘要

专题04名句名篇默写

【母题来源】2020年中考宁夏卷

【母题原题】

1.古诗文默写填空。

(1)杜牧在《泊秦淮》中描绘朦胧水色夜景、点明时间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即景说理、直抒胸臆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的尾联“_____?_____”以抒情作结,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绪。

(4)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5)《大道之行也》中讲述选拔人才,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注意“笼”“遮”“忧”“睦”的正确书写。

【命题意图】本题考核名句默写,有上下文填空,也有理解性默写,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考试方向】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内容一般是“常见”的,知名度高的。题目一般做到了诗文兼顾,新老篇目兼顾。有两点值得重视:1.默写不会为难考生,要求默写过的,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更进一步强调“名句名篇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能够默写课外的但常见常用的名句更好”;2.在谈到如何命题时说道,给篇名或者给收句,要求写完全篇。前者强调的是默写内容的知名度,即“常见”,这已经得到证实。后者强调“篇”的概念。题型主要有:1.直接型默写;2.理解型默写;3.归类型默写;4.综合型默写。

【得分要点】掌握理解的识记方法,尤其防止考试时张冠李戴,还有同音字的误用。复习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扣考点,各个击破。先将每册书中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古诗词集中起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一篇一篇熟背,然后一篇一篇默写,背诵默写时一定要带上题目、作者。写完后要对照课本逐句逐字进行检查,对于写错的字反复练习,直到写对为止。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背诵、互相默写、互相检查。

②聚焦名句,突出重点。以上一轮复习为依托,每天抽出时间,把所有课标推荐的文言诗文,根据内容的多少分成组,集中找出每篇的名句重点背诵、默写。

③明确题型,实战演练。搜索近三年各地市中考试题,进行集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会审题和应试,规范答题,形成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学会运用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让学生在高密训练中形成应考技能,最终准确书写。

【母题1】默写填空。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湾《次北固山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里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作、生”易写成别字,“霹、雳”笔画易写错。

【母题2】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疫情封城封路期间,许多家庭被阻隔两地,他们由衷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祈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疫情网课期间,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3)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规律,总是后浪推前浪,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