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谈创造性思维第二课时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这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导入1.运用问题形式开篇有什么作用?运用问题形式开篇,直观而新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引出话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细读品味2.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举例说明。示例:我有过类似的经验。如,对于秋天,当我想到草木凋零,感受到的就是萧索;当我想到丰收,感受到的就是喜悦。课文细读品味3.分析第③段尾句为什么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课文细读品味4.第?段“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在大多数情况下”起修饰限定的作用,表示不是“所有情况”,如果删去,就太绝对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课文细读品味5.第?段“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烧开后顶起了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创新的规律。课文细读品味6.通读全文,归纳出拥有创造力所需的诸多要素。①坚信自己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运用所得的知识,探求新思路;③锲而不舍地把小灵感发展下去。课文细读品味1.材料新颖,便于理解。本文不仅有叙述性的文字材料,还运用了图表这种在议论文中较少见的材料。在文章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通过发问和分析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对于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加直观。特色总结2.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述。本文说理中,以道理论证为主,兼顾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特色总结一课一法【中考考点】分析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考点简析】论证思路是作者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组织文章的。首先提出问题或论点,其次进一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织论证过程,最后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议论文结构把握法一课一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文章结构上就构成了从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这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三部分。根据这三个部分的不同安排,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并列式: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2)层进式:文章采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结构框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3)对照式:把两种事物(或意见、观点)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见、观点)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观点)。(4)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一课一法【设题形式】(1)[中考·日照]本文论证结构合理,请简要分析。(2)[中考·怀化]根据提示,在(1)(2)处补全本文的论证思路。(3)[中考·呼和浩特]请梳理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一课一法【答题思路】(1)提出观点:需要写出观点内容。(2)分析论证:按照具体情况,依次写出“列举了……事例,引用了……名言,用……与……作对比,把……比作……”,中间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衔接,证明观点。(3)得出结论:写出结论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