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第1单元 名著导读》课件.ppt
文件大小:1.28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2.9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名著预览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他在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之后出版了诗集《大堰河》《向太阳》《火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1978年以后发表了《鱼化石》《光的赞歌》等诗作。1985年,艾青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作者简介名著预览写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但中国人民意志坚定、奋力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歌。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作品及相关介绍名著预览作品风格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艾青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名著预览主要作品《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名著预览写作背景艾青于1978年重返诗坛。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作品风格这一时期的诗人,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但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1978年以后的主要作品及相关介绍名著预览主要作品《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镜子》: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光的赞歌》: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名著预览他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重视感觉和感受,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二者的融合,从中展开联想,创造出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反映对生活理解的深度,主要表达浓重、深厚的爱国之情。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他的诗作大多不强求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艺术特色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一般分行书写,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2.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较日常语言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同一首诗歌中的语言一般具有某种风格特征。读书方法指导如何读诗3.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4.体味诗歌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情感基调;抓住抒情方式,领悟含蓄的情感;抓住时空转换,领悟情感变化。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性美。读书方法指导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虽然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阅读诗集,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个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它们蕴含的感情,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专题探究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探究示例:专题探究意象意象解读土地土地象征着民族精神、祖国命运。诗人借土地表达对大地母亲和祖国的热爱,对勤劳的中国人民的赞扬,以及对于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思索。专题探究代表诗歌主题思想《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回忆,抒发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进而表达对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同情。《我爱这土地》诗人选取“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鲜明的意象,传达出深厚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北方》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笼罩下的北方大地,表达了对受到苦难的土地的忧郁和对土地上人民顽强抗争的礼赞。专题探究代表诗歌主题思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显露出悲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