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2单元《7.敬业与乐业 第2课时》课件.ppt
文件大小:2.41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79千字
文档摘要

7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导入同学们,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导入1.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③段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无业”的害处,从反面准确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第④段举百丈禅师的例子,并引用其言论,从正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人都应该“有业”,并要不断劳作的观点。③④两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有业之必要”。课文细读品味2.分析“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这一比喻论证的作用。将“无业”的人比作“蛀米虫”,说他们是“盗贼”,并连用两个“简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厌恶和鄙视。课文细读品味3.作者说职业没有高下之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观点一:同意。作者认为职业不分高下,是劝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实现人生的价值。观点二:不同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职业与地位是相关联的,如拉车的祥子,即使再敬业,也备受凌辱,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安心拉车,也是不太合理的。课文细读品味4.如何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业”的含义?“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课文细读品味5.作者在第⑧段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首先剖析了生活中常遇到的感叹,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之“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身入其中的趣味、刻苦奋斗的趣味、勇于争胜的趣味、专心致志的趣味。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思路清晰,增强了说服力。课文细读品味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课文细读品味6.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做事要专注,干一行爱一行;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努力多少之别;要努力工作,创造人生价值。课文细读品味7.文中尾句“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句中的“如此”指什么?有业: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敬业:对于所做的事情应该生出敬意,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积极投入地把事情做好;乐业: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一味叫苦,要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课文细读品味1.材料翔实,析理透辟。作者旁征博引,开头引用儒家经典名言,提出论述话题;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多次列举事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引用和举例的巧妙结合,使文章说理深刻有力,令人信服。特色总结2.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章从中心论点出发,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旨意。纵观全文,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主旨鲜明,层层递进,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特色总结3.语言平易,恳切动人。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加以解释,力求化深为浅,变难为易。特色总结一课一法一练举例论证讲解:举例论证是指议论性文章中运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效果: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以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链接课文:如本文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说明任何职业都是神圣的,要有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力求把事情做到圆满。一法一课一法一练运用:运用举例论证时,要注意:(1)所举的事例概括性要强,能证明论点,尽量不要展开记叙和描写。(2)注意语言要简洁、富有感染力。①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举例论证文采斐然;②可以运用名句镶嵌法,浓缩或引用古诗文名句,营造出文学氛围,使举例论证富有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