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2单元《9.论教养 第2课时》课件.ppt
文件大小:2.5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92千字
文档摘要

9论教养第二课时导入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的《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导入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课文细读品味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个缺乏教养的人“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课文细读品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缺乏教养,那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不会有涵养。3.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第①-?段的论证思路。课文细读品味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其次举例论证:从反面列举在家庭生活中的六种行为,论述没有教养的表现,启发人们思考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教养。然后提出观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最后举例论证:从正面列举生活中的六种有教养的行为表现,进一步阐释观点。4.第?段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课文细读品味“风度”指人的举止姿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更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5.第?段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课文细读品味不能删掉。“可能”表推测,删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这样说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6.由此可以看出,“优雅风度”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课文细读品味“优雅风度”是“有教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有教养”是“优雅风度”的基础。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优雅;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低,行为举止越不优雅。7.根据作者对“风度”的讲解,梳理其论述“风度”的论证思路。课文细读品味作者首先从谈论“风度”的书籍说起,指出其缺陷,批驳人们的错误观点。其次,作者提出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并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为例加以阐述。然后,作者将“风度”与“教养”联系起来,深化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举止。7.根据第?段中优雅风度的具体做法,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今后该如何做呢?课文细读品味示例:有的做到了,有的还没有做到。今后我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如:和善亲切①对他人要彬彬有礼,不冷淡,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人。②要仁慈温柔,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理。诚信守约①讲信用,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②参加各种活动都要守时,不论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③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通知对方,让人久候是对他人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课文细读品味课文细读品味尊重他人①听到他人的观点,即使不同意,也不喊叫“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②不打断他人的讲话,在同他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③不当众指责他人的缺点,对他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表示否定态度。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本文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从这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特色总结2.行文活泼,思路清晰。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最后点出教养的本质。作者先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再列举“有教养”的表现,再由“教养”转到“风度”,最后将“风度”与“教养”联系起来,深化论述,并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特色总结一课一法一练【中考考点】归纳中心论点【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中考·衡阳]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写出来。(3)[中考·沈阳]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用横线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归纳中心论点法一课一法一练【答题技巧】(1)看标题。根据文章的标题,直接找出或分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看位置。先在文章或文段的首尾找出中心句,然后分析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和文章整体的关系,从而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