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微型课堂:散文阅读指导.doc
文件大小:75.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9.26千字
文档摘要

二轮复习——散文阅读

PAGE

PAGE

PAGE4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一)

散文阅读指导

【做题步骤】

第一、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当是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

1.关注题目。

2.关注结尾。散文的主旨往往表现于结尾。

3.关注内容的变化。与前文相比,文中往往有些升华或拓宽的内容,注意这些内容,有助于把握主旨。

4.关注作者的感受。阅读散文,需要注意那些鲜明地表达作者感受和观点的语句。

第二、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第三、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第四、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第五、靠船下篙摘取原文。

人们常说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其方法有三:

截: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只要原原本本把它摘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改:找出了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找不到,或者试题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整体把握段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用自己的话写出答案。

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6分,可能至少要答二、三个要点,不能少写。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抓中心句、关键句(多是抒情议论句)

位置:结尾部分、开头部分、文中某些关键段

关注题目

了解写作背景(有些是背景的暗示)

一、作用类题答题方法

(一)开头

例1:《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问: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答:开头奠定了写景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统领全篇。

例2:《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枯黄,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见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问: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通过对长城秋景的描绘,①渲染出沉郁、凝重的氛围,②引出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③一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

思考、讨论:针对散文开头设置的“……有什么作用”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开头,不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点题,统领全文,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作铺垫,或者联系主旨谈。

(二)中间内容

例:《报秋》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还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问:作者在中间一段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归纳:文章中间部分的内容,其作用往往是:①过渡;②为下文作铺垫;③照应前文;④对比、反衬;⑤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三)结尾

例1:

(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