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及实施策略(附问卷)》10000字.doc
文件大小:115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2万字
文档摘要

PAGE54

PAGE

PAGE2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及实施策略

摘要

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德育渗透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德育未落到实处;忽略教材德育元素,缺乏因势利导;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德育体验;教学缺乏德育渗透,德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德智并重,加强教师德育观;内外兼修,深入挖掘文本德育内容;情理并肩,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以文为境,促进形式与内容统一等实施策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古诗文

目录

TOC\o1-3\h\u13724前言 1

7358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 1

13753(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1

21332(二)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及价值 2

14871.价值导向 2

157892.文化传承 2

52663.品德养成 3

3861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3

29154(一)调查基本情况 3

8873(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4

215661.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德育未落到实处 4

177822.忽略教材德育元素,缺乏因势利导 5

109723.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德育体验 5

119514.教学缺乏德育渗透,德育意识淡薄 6

10644三、“课程思政”理念下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6

32379(一)德智并重,加强教师德育观 6

25847(二)内外兼修,深入挖掘文本德育内容 7

8221(三)情理并肩,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8

2124(四)以文为境,促进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9

4750结语 9

29380参考文献 12

19649附录 13

PAGE54

PAGE

PAGE4

前言

“课程思政”是国家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工具性和极富人文精神、最能获得道德情感的学科。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学生,他们的性格比较敏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面对各种不良风气,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巨大的波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尤为重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立德树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课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各学科都具有相应的思政功能,应当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从而形成全员思政、全科思政、全过程思政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教育明确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德育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要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所起的教育教化作用,促进学生德智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课程思政”这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是上海市在实行德育课程中意识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从此缘起,此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与深化。“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关于此概念内涵的讨论一直都存在,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说法。但是,“课程思政”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每一门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和政治因素,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