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85-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突破了因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导致的课堂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等障碍。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物理结合,而是要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浅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全新的讲授与学习体验,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精心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1],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手段,支持多资源、多平台、多模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2]。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层面,更要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联动,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协同,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梳理
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三个维度设置《会计学原理》课程目标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会计的定义与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方法与程序,掌握筹资、投资、经营及分配四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规律,明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过程,了解会计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会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智能会计信息处理及财务报告编制,具备不确定环境下进行财务分析、制定财务决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在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应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谨言慎行、终身学习的品质,能够理解会计人员对企业稳健运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具备职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建立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内化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线上导学设计
课前线上导学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首要环节,学生利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自主学习[2]。此外,通过学习软件课前导入学习目标、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概要,使学生课前先从整体上把握本章结构框架;通过真实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线上预习检测并在课程平台设置预习讨论区,以便把握课上授课的节奏和重点。与此同时,每章节均配有课程思政导学资源,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引入中国的会计道路、历史沿革,会计大家的风范介绍以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相关的视频和新闻,培养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和敬畏心。相应地,课程平台会在每章教学活动开始前发布思政话题的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交流互动,以团队形式分组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最后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进行授课内容的精准调整。
(二)课上教学活动设计
1.理论教学。线下的课堂上教师应于每次课程开始前线上查看预习情况,包括点击次数、学习时长、测试题准确率等情况,据此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3]。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知识点,学生首先线上学习生产成本的归集过程,教师再在线下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从材料采购、固定资产购置到人工费材料费结转、制造费用归集分摊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此外,应积极从课程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出发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思考的路径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直接教育与熏陶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4]。以会计要素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个人、家庭财产为例了解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了解负债的“双刃剑”特点,使学生明确债务既能抵减税费、维持控制权的稳定,又会导致巨大的财务压力,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财务规划的意识。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面,联系理论层面的各相关知识点选取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上市公司经济活动、财务舞弊案例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遵循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点评总结的思路汲取案例精华。以瑞幸咖啡事件为例,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瑞幸咖啡事件,课上由学生分组汇报,分角色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学生演绎、老师点评,融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知识点,最后布置拓展思维作业:瑞幸是如何起死回生的?通过瑞幸咖啡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理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提升。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平台,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