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策略初探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语言感知能力呢?长久以来的情况显示,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关注文章主题的内容解析却忽略掉了关于提升读写技巧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没有鼓励他们从文学作品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思考方式的变化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过于注重理论性的讲解而不太注意实际操作中的累积过程(比如朗读),过度专注于深度剖析而不是引导自我探索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加强口语表达力的培育的原因所在。正如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的话一样:“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述水平!也就是增强我们在说话时的敏感度!”同样也是像吕叔湘教授说的那样:“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锻炼各种类型的听力和写作上才行啊!”由此看来,强化语音感觉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存在。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学生们要想提升优秀的语言感知能力,除了指导他们主动去理解和掌握客观的社会语言对象,增强语言感知能力的感性元素外,最关键且首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校的语文课程教育。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了以下方法。
1.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老师的出色示范阅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推动他们的朗读练习积极参与。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会在聆听老师演示的时候自然比较自身的情况,这会引发他们想要效仿老师的欲望,进而自主改正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失误和缺陷,这样一来,对于课文朗读的美学标准的理解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时,我们通过展示两件物品作为道具来进行生动形象的示范朗读。我在朗读过程中努力融入情感,用我的声音和情绪去打动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我和文章所传达的思考感受。每次做示范朗读,我都能看到学生们非常投入地倾听,他们的表情有时严肃认真,有时充满敬仰,有时兴致勃勃,有时则表现出渴望的样子......
2.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教师是孩子心中最理想的榜样。”如果教育者能够持续为学生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示范读,那么学生会逐渐被影响而产生无意识的学习效果,并且他们的阅读热情也会随之提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井底之蛙》时,我们可以利用分段式引领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角色之间的语气与青蛙骄傲的态度。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每个词的发音,还能让他们明白如何选择重点词汇,何时暂停,怎样控制节奏,调整语气,表达情感等等。这就像弹琴一样,只需要轻轻拨弄几下琴弦,就能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之处。这个过程就是教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的过程,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经过长时间的听力练习、口语实践和内心思考,学生们会对语言文字更加敏锐,以后再碰到陌生文本的时候,他们也能够尝试运用之前所学的朗读技巧去正确解读和表现出来。
3.训练集体朗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旦理解了文章的基本情感,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齐读的作用以提升全班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齐读的方式,老师可以更容易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这也能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在一些日常口语表达较为困难或者朗读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身上,这种方式能有效减轻他们独自朗读时的紧张与不适,让他们更愿意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里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去,寻找自己的节奏感和发音规则,学会正确的朗读技巧,进而提升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建立起自信心,最终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同学的朗读技能会随着齐读而逐步提升。
4.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需求——成为探险家、研究员及探索者。尤其是在孩子的精神领域,这个需求更为明显。然而,一旦学生的阅读技能得到提升并对某些文章有所了解后,他们可能会受到范读、领读和齐读的影响,这会限制他们在个人情感上的表达,从而无法满足其展现自我的需求。因此,学生更倾向于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技巧,并运用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知识,通过独特的语音风格和情绪处理来诠释他们对文章的感悟和观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应创造出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环境,充满情感色彩,以此引领学生深入到文字的世界里去体验语言的美妙之处。比如,在教授古代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的历史背景、风景画或者人物传奇等元素,打造浓厚的文化气息,进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感官刺激。在教授《静夜思》时,我先播放一段月夜下的宁静乡村视频,配以轻柔的古筝曲,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自己身处其中。随后,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