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路径与策略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始终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秉持服务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则。依托数字技术,构建跨时空的立体化智慧语文学习环境,激活课堂数据潜能,实现尊重差异的深度语文学习互动,运用数字技术,获得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中的真实体验等,都需要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更加主动、大胆地尝试,开发并积累实践案例。
关键词:数字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路径;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教育领域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亦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育改革发展系统工程,课堂被认为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课堂教学也必将面临数字时代全新发展逻辑的挑战与重塑。在此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与可行策略,是颇为重要且紧急的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语境中,首先要澄清“数字技术”究竟指什么。长久以来,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理解的“数字技术”可能仅限于多媒体设备等。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教育环境的发展与变革,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教育环境的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育环境数字化阶段的特征。21世纪前20年,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催生了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工具等。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更是使教育整体迈向智慧教育的全新时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应用的层次,而是会结合新一代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特点,更加全面地融入和影响教育生态,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共生,从而变革教育教学生态。由此看来,今时今日“数字技术”的内涵相当丰富,这也就意味着思考与探索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必须有大格局、大视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也会更加灵活多样。
一、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跨时空的立体化智慧语文学习环境
数字技术赋能教与学,首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第一要务”,要服务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在当前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依据学习任务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后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聚焦某一素养型单元学习目标,不仅要考虑将一段时间内的若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还要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时段的语文辅导及学生居家学习等整合起来进行规划与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线下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的协调推进。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将逐渐朝着跨时段、多空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融合样态发展。这一融合样态的实现需要以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通过数字融合服务,融通线上线下学习空间,打造智慧校园,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环境”。
一方面,基于智能终端创设立体化智慧环境,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对学情的持续关注。课前,教师可以基于可视化学情报告掌握学情,精准设计教学;课中,教师可以灵活调用各类资源、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开展多样化的课堂互动,伴随式采集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课后,系统汇聚全场景动态数据,生成含作业时长、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等多维度的学情报告,实现一生一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以课堂学习为基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也将被更完整地记录下来,更好地实现课前预学、课上共学、课后延学的融通与整合。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相比于中学语文教学,小学阶段利用网络空间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并不普遍。不过,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速,在妥善解决视力保护、自控力等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大有可为。例如,在小学阶段,可构建现实课堂与虚拟教室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虚拟教室的设置,更易于保障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的持续性,也利于阶段性阅读成果的收集与分享。数字技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节省现实课堂时间,从虚拟层面有效地解决课堂阅读量、信息量不够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热情与探究语文的意识。又如,配合现实课堂,